傅佩荣教授谈哲学之路:经典引领现代思考
傅佩荣教授谈哲学之路:经典引领现代思考
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哲学似乎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学问。然而,对于著名学者傅佩荣教授来说,哲学不仅是学术的探究,更是人生智慧的源泉。在2024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傅教授接受了环球网公益频道的专访,分享了他的成长背景、学术探索,以及对于国学研究和传播的独特见解。
成长背景与学术探索
傅佩荣教授从小接受一般的教育,家庭教育对他影响深远,尤其是对西方文化,特别是宗教方面有了更为亲切的认识。对于中国的哲学,他最初的了解仅限于教科书上的内容。考大学时,他第一志愿报考了辅仁大学哲学系,因为辅大的师资力量强大,当时有八位留学欧美的哲学博士在此执教,为他大学四年学习西方哲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傅教授研究最多的是古希腊哲学和中世纪哲学。后来,他有幸聆听了方东美先生的课,这让他对中国哲学开始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信心。之后,他在台大担任助教、讲师,再到美国耶鲁大学专攻宗教哲学。在美国学习期间,跟随余英时先生学习,使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回台大教书后,他发现如果继续在西方哲学领域跟随他人的研究很难取得重要突破,因此决定转回中国哲学的研究。在台大教书期间,除了教授西方哲学史和形而上学等课程外,他逐渐将重点放在先秦儒家哲学上。从四十多岁开始,他全力投入"四书三玄"的研究。由于他的学术训练主要源于西方哲学,在这个过程中,他获得了三点心得:首先,要讲求逻辑思考的严谨;其次,要把自己的理论清晰地表达出来,让别人能够理解;最后,尊重每一个人的个人信念。
主要成就与贡献
傅教授在宗教哲学、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在宗教哲学方面,通过学习西方的思想体系,他深刻认识到宗教在早期文明中的重要地位,这对他了解中国古代思想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在中国哲学方面,他早期研究儒家和道家对天的观念,颇有自己的心得,这些心得也体现在他的博士论文中。
对于西方哲学,傅教授长期从事翻译工作,如英国哲学家科普勒斯顿《西方哲学史》的翻译工作,这使得他对西方哲学更加熟悉和了解,也为他在"得到"上讲授西方哲学课程打下基础。
在国学研究方面,傅教授注重"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使研究成为一套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在解释经典时,他从诠释学的角度,深入探究每一句文本,力求使现代人能把古人的智慧活学活用。
傅教授在儒家方面提出了"人性向善论"的新诠释,并在《人性向善论发微》一书中做了完整说明。在道家方面,他正在全面整理老子和庄子的著作,将他们的思想体系、对人性的看法以及达到高境界的关键思想做了清楚的说明。
代表作《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是傅教授在大学期间为非哲学系本科学生开设的通识课程教材。该书主要有三点特色:一是融合中西方哲学的精髓;二是注重思想方法、形而上学系统以及伦理学应用;三是力求将哲学思想回归人生,探讨艺术、宗教、教育和文化等议题。
该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帮助读者理解"哲学是爱好智慧",智慧是全面而根本的,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书中有很多关于思想架构和方法的论述值得参考。
傅教授重新诠释了"四书三玄",在译解过程中,对儒家"四书"的主要心得是从人性向善的角度,说明人生过程应该是"择善固执",最高理想是"止于至善"。在道家方面,他强调认知的三个层次:区分、避难和启明,最终追求逍遥自在的人生境界。
书籍推荐与建议
傅教授建议对国学感兴趣的读者重点阅读"四书三玄",因为它们涵盖了儒家和道家的核心思想。儒家以"真诚"为基础,道家追求"真实",学完后可以活得自信又自在。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年轻人,傅教授建议先从阅读《四大圣哲》开始,因为这本书把四位圣哲放在一起做深入介绍,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如果对西方哲学有兴趣,可以看看傅教授的《傅佩荣的西方哲学课》。
傅教授认为自己扮演的是桥梁角色,希望通过努力让现代人不再受到时空环境的隔阂和文字语言的障碍,能够顺利接触古代经典,获得个人心得,进而改善生命品质。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他也乐于充当摆渡人的角色,促进思想的沟通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