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良新作揭秘“流氓”前世今生
陈宝良新作揭秘“流氓”前世今生
“流氓”一词,如今已成为贬义词,用来形容那些行为粗鲁、不道德且破坏公共秩序的人。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氓”一词的含义却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西南大学教授陈宝良的新作《无籍之徒:中国流氓的变迁》,为我们揭示了这一词汇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
作者简介:深耕明清史的学术大家
陈宝良,1963年生,浙江绍兴人。他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理事。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明清社会史、文化史等方面,已出版《明代社会生活史》《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中国风俗通史·明代卷》等多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一本书读懂中国“流氓史”
《无籍之徒:中国流氓的变迁》是陈宝良教授的代表作之一,首次出版于1993年,至今已多次再版。该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史料,系统地探讨了中国历史上“流氓”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形成、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在书中,陈宝良教授指出,“流氓”一词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最初指的是一些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游士”和“游侠”。这些人在战国时期活跃于各国宫廷,以自己的智慧和武艺影响政局。例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和张仪,虽然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处事风格,实际上与后来的“流氓”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从“游侠”到“地痞”:流氓形象的演变
随着历史的演进,“流氓”的含义逐渐发生了变化。到了明清时期,流氓已经演变为一个具有明确社会特征的群体。他们通常没有固定职业,游手好闲,通过各种非法手段谋生,如赌博、敲诈、勒索等。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流氓往往与地方势力勾结,成为影响基层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
陈宝良教授在书中详细描述了流氓的日常生活和行为特征。例如,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行话和规矩,喜欢穿着华丽的衣服以显示身份,经常在公共场所寻衅滋事,甚至介入地方选举和商业纠纷。这些生动的细节描绘,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鲜活的“流氓世界”。
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无籍之徒:中国流氓的变迁》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社会变迁的复杂历程。正如著名汉学家卜正明教授在《汉学文献评论》中所评价的那样,这本书“通过细致入微的史料分析,揭示了一个被忽视但又极其重要的社会群体,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在当今社会,虽然“流氓”一词的使用频率已经大大降低,但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依然存在。陈宝良教授的研究提醒我们,关注社会边缘群体,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每一个时代都必须面对的课题。
《无籍之徒:中国流氓的变迁》的出版,不仅是对一个词汇的历史追溯,更是对中国社会变迁的一种独特观察。它让我们明白,历史上的“流氓”并非简单的“坏人”标签,而是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和历史变迁的复杂产物。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过去,也能更深入地思考当下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