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菲斯飞掠后,NASA如何应对未来撞击风险?
阿波菲斯飞掠后,NASA如何应对未来撞击风险?
2029年4月13日,一颗名为阿波菲斯(Apophis)的小行星将从距离地球仅3.2万公里的高空掠过,这个距离甚至比许多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还要低。这颗直径约370米的小行星,因其潜在的撞击风险而被冠以“混沌之神”的称号,引发了全球关注。
NASA的监测与风险评估
自2004年被发现以来,阿波菲斯一直是天文学家重点关注的对象。2021年3月,NASA通过位于加利福尼亚的金石深空通信复合体的7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对阿波菲斯进行了精确的雷达观测。这次观测结合精密的轨道分析,使科学家能够以极高的精度计算其绕太阳运行的轨道。
NASA近地天体研究中心(CNEOS)的 Davide Farnocchia 表示:“2068年的撞击可能性已经完全排除,我们的计算显示至少在未来100年内没有撞击风险。” 这一结论基于光学望远镜和地面雷达的持续观测,这些观测数据帮助科学家精确掌握了阿波菲斯的轨道参数。
DART任务:行星防御的关键一步
为了应对未来可能的撞击威胁,NASA于2021年11月发射了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这是人类首次尝试通过动能撞击改变小行星的轨道。
DART探测器搭载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从范登堡空军基地升空,目标是距离地球约1100万公里的迪迪莫斯(Didymos)双小行星系统。该系统由一颗直径约780米的主星和一颗直径约160米的伴星迪莫弗斯(Dimorphos)组成。
2022年9-10月,DART将以约24000公里/小时的速度撞击迪莫弗斯。通过精确测量撞击前后伴星轨道的变化,科学家能够评估动能撞击作为行星防御手段的有效性。这一实验将为未来可能需要偏转小行星轨道的任务提供关键数据。
全球行星防御体系的构建
面对近地天体的威胁,国际社会已经建立了多层次的应对机制。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框架下的国际小行星预警网(IAWN)和空间任务规划咨询小组(SMPAG)负责协调全球的监测和应对工作。此外,国际宇航科学院和联合国外空司定期举办国际行星防御大会,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
中国也在积极构建行星防御体系。截至2022年3月,已发现近2.8万颗近地小行星,其中超过1万颗直径大于140米,887颗直径超过1公里,2263颗被列为潜在危险对象。中国提出了建立行星防御系统的设想,包括监测预警、在轨处置、灾害救援等关键环节,旨在构建一个适应中国国情的行星防御体系。
未来展望:持续监测与国际合作
尽管阿波菲斯的威胁已经解除,但近地天体撞击的风险依然存在。科学家估计,类似车里雅宾斯克事件(2013年一颗直径约18米的小行星在俄罗斯上空爆炸)这样的事件平均每10年发生一次,而能够引发全球性灾难的撞击事件平均每100万年发生一次。
面对这一长期挑战,国际合作至关重要。通过持续的监测、预警和技术创新,人类正在逐步提升应对近地天体威胁的能力。DART任务的成功将为未来的行星防御行动提供宝贵经验,而全球性的监测网络和应急机制则为保护地球免受天体撞击提供了坚实保障。
正如NASA行星防御官员 Lindley Johnson 所言:“我们正在为保卫地球而努力,确保我们的后代能够生活在一个安全的星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