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英雄杨开慧:毛泽东心中的革命伴侣
巾帼英雄杨开慧:毛泽东心中的革命伴侣
“我没有犯法,是何键犯了法。”1930年10月,在长沙司禁湾陆军监狱署,面对《晚晚报》采访员的提问,杨开慧的回答掷地有声。这位年仅29岁的女性,用她最后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者。
从书香门第到革命道路
杨开慧,1901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镇,父亲杨昌济是一位学贯中西的进步学者。在父亲的影响下,她自幼接受良好教育,7岁就成为当地第一批女学生。1918年,17岁的杨开慧随父亲来到北京,进入北京大学附属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学习。
在北京,杨开慧遇到了改变她一生的人——毛泽东。作为父亲的学生,毛泽东经常来杨家讨论时事和学问。两人在共同的理想追求中逐渐产生了感情。杨开慧后来回忆说:“自从听到他许多事,看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
1920年,杨昌济先生病逝。杨开慧在毛泽东和蔡和森的安排下回到了长沙,在福湘女中读书。她以“自由”之名剪掉了盘在耳边的辫子,成为全校唯一留短发的女生。她还经常出去搞学生运动,奔走于各校组织讲演队,宣传学联的主张,被许多学校称之为“过激派”。她公开地传播《新青年》《湘江评论》《新湖南》等进步刊物,积极在学校和社会上宣传救国救民的革命道理和进步思想。
革命伴侣,共赴理想
1920年冬,杨开慧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首批团员,并于次年正式入党,成为中共最早的女党员之一。1922年,毛泽东建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杨开慧担任区委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她还经常协助毛泽东整理资料、处理信件,成为毛泽东的得力助手。
1925年,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毛泽东回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杨开慧也随同前往。她协助毛泽东创办农民夜校并担任教员,为农民们讲解革命道理和文化知识。在毛泽东的指导下,省学联成了学生运动的指挥部,团结各群众团体,把全省的革命浪潮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杨开慧在革命道路上走得愈加坚定。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革命陷入低潮。毛泽东按党的八七会议指示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杨开慧带着孩子回到长沙板仓开展地下斗争。在极其严酷的白色恐怖中,她重建了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杨柳坡党支部,继续坚持革命活动。
英勇就义,精神永存
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在板仓被捕。当时,她身边还有8岁的毛岸英和保姆陈玉英。面对敌人种种威逼利诱,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杨开慧坚定地说,“牺牲我小,成功我大”。
1930年11月14日,秋风肃杀。这天早饭以后,特务四连的值星官、也是监斩官之一的晏国务不断地吹哨子,边发号施令:“今天办人,办的是共犯要人,大家要特别注意警戒。”
士兵荷枪实弹分两列面对面站立在清乡司令部的“法堂”里,形成了两三尺宽的一条人巷。尽头的大堂中央摆了一张长方条桌,上面有一箭形的“标子”,白色的纸上已写好了“枪决女共犯杨开慧一名”10个粗黑的大字。“标子”旁边有一个大砚台,里面有一汪血红的墨水……
不久,罗国林、姚楚忠、黄正榜等四五人押来了杨开慧。此时,杨开慧仍旧一副大家闺秀的风范,面不改色地穿过“人巷”,走到执法处长李琼的面前。李琼板着面孔,向扶绑的罗国林、姚楚忠做了个手势,二人给杨开慧松绑,然后,脱下杨开慧的青色毛衣和旗袍,只留下一件也是青色的单薄内衣。
李琼拿着一张状子向杨开慧宣读,接着,从桌上提起一支粗大的毛笔,在血红的砚台里蘸饱,对着“标子”上白纸黑字的“杨开慧”三字从上至下一笔勾下,随后朝上一带,丢掉笔,把滴着红墨汁的“标子”扔到地上,旁若无人地掉头走进了里屋。罗国林、姚楚忠又用麻绳重将杨开慧绑紧,站在一旁的黄正榜将“标子”从地上捡起,狠心地插到杨开慧的后颈衣服里。所谓的宣判过程,不到5分钟。
行刑的队伍从位于教育坪的清乡司令部出来,由北正街到南正街,然后在学院街口的马路上停留了片刻。此时,特务兵不知从哪里搞来了一部黄包车,他们将杨开慧架到车上坐下,爬到天心阁,绕到浏阳门外,向识字岭刑场走去。
走在最前面的是号兵谭青云和唐冬初,后面是晏国务和清乡司令部的监斩官钟吕潜,他们骑着大黄马,杀气腾腾。马后,便是坐在黄包车上的杨开慧,在她的身后,是两列全副武装的士兵。
经过近一小时的示众,行刑队伍出了浏阳门。打眼一望,马路那边便是丘陵山地识字岭了。自始至终一声不吭、大义凛然的杨开慧用她那特有的沉默表示着心中的仇恨与愤怒。她从容地步下黄包车,径直走向一较高的坟堆。
此刻,秋野一片荒凉。晏国务一声令下,尾随杨开慧的刽子手帅保云抬起了罪恶的驳壳枪,朝杨开慧的背心砰砰就是两枪,杨开慧应声扑倒在地,转脸瞪了帅保云一眼,帅低着头也看了一眼杨开慧的尸身,便将驳壳枪插到腰里,转身离开。罗国林和姚楚忠给杨开慧的尸身松开绳索,紧随大队人马而去。
中午,行刑的人大打牙祭。刚刚吃了饭,卫兵向晏国务报告“上边来了通知,上午打的那个女人没死!”晏国务当即命令道:“副目姚楚忠,你去补枪!”
姚楚忠带了两个士兵,提着驳壳枪直奔识字岭。只见杨开慧匍匐在荒草地上,枯草上浸透了一大片血迹,血还在流,还有一丝气息。披肝沥胆的痛苦,她的嘴里已啃满了泥沙,两只手深深地抠进了泥土里,地上留下了两个大坑!但冷血的姚楚忠见此并没有半点怜悯,而是朝杨开慧举起了驳壳枪……
这一年,杨开慧29岁。
精神传承,永续光芒
杨开慧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她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人。毛泽东曾以“骄杨”赞誉她的高尚品格,并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表达对她的深切怀念:“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的杨开慧纪念馆,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纪念馆通过主题宣讲、微党课等形式,让游客更全面地了解杨开慧烈士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的革命信念。著名画家徐白一曾多次向纪念馆捐赠画作,以艺术形式表达对这位革命先烈的敬意。
作为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和伟大的女性,杨开慧用短暂而辉煌的一生诠释了对信仰的坚守和对理想的追求,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