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捐赠:社会网络的力量与挑战
母乳捐赠:社会网络的力量与挑战
“大夫,您先帮孩子做着体检,我去捐捐奶。”在青岛和睦家医院,这样温暖的画面越来越多。自2017年成立公益母乳库以来,这家医院已经接收近110000毫升母乳捐赠,帮助无数早产儿和身体虚弱的宝宝度过了生命的最初阶段。这一幕幕温馨的场景,正是社会网络力量在母乳捐赠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生动写照。
社会网络的积极作用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极大地促进了母乳分享的普及。一项来自英国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英国哺乳期妈妈曾考虑让别人的孩子分享母乳。每50位妈妈中就已有1位通过母乳分享网站,将自己多余的母乳分享给其他有需要的新生儿。这种分享行为不仅体现了互助精神,更为许多无法获得母乳的婴儿提供了宝贵的营养来源。
在青岛和睦家医院,88位妈妈共捐赠了492次母乳,每次捐赠背后都凝聚着一个家庭的爱心。这些捐赠的母乳经过严格检测和消毒,最终被安全地送到需要的新生儿手中。这一过程离不开医院、社区和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体现了社会网络在母乳捐赠中的重要作用。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然而,母乳捐赠并非没有风险。美国儿科学会首次颁布的关于捐赠母乳的政策声明指出,虽然经过母乳库检查、灭菌及分配的捐赠母乳能够保护早产儿免遭严重疾病,但通过网络或其他非正式渠道共享的母乳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这些母乳可能遭到细菌或病毒污染,也可能含有药物或毒品等成分,对婴儿健康构成威胁。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地方出现了母乳交易的乱象。有报道称,一些自称为宝妈的人利用社交平台以每袋几十元的价格出售冷冻母乳。这些交易往往缺乏必要的监管,存在诸多健康隐患。例如,母乳可能在运输过程中变质,传播艾滋病、乙肝等传染病的风险也很大。此外,这种交易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伦理和法律问题。
未来发展方向
面对这些挑战,政府部门已经采取行动。《母乳喂养促进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要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母乳喂养促进工作机制。计划到2025年,母婴家庭母乳喂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公共场所母婴设施配置率达到80%以上,全国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以上。
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充分发挥社会网络的力量。医疗机构、社区、托育机构和相关社会组织应积极开展母乳喂养科普宣传活动,扩大科普宣传的覆盖面。同时,工会、共青团、妇联、计生协等群团组织也应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母乳喂养知识普及,维护妇女儿童权益。
此外,还应大力发展和壮大母乳喂养促进志愿者队伍,形成支持母乳喂养的广泛社会力量。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母乳喂养率,保障母婴健康,为下一代的茁壮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母乳捐赠是一项充满爱心的善举,但同时也需要科学的指导和规范的管理。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让这份爱心得以安全、有效地传递,真正造福需要帮助的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