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发布全球棉花产业环保新策略
中国农科院发布全球棉花产业环保新策略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王占彪研究员团队在《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发表重要研究论文,系统解析了全球棉花全产业链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棉花产业可持续性的策略与途径。研究发现,棉花全产业链的环境影响不容忽视,其中97-98%的用水与棉花种植有关,83%的水资源富营养化与化肥投入有关,每件棉纺织品的碳足迹范围为3-62千克二氧化碳。
全球棉花产业的环境挑战
棉花是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近五年平均年产量达2500万吨,为数以亿计的从业者提供了生计来源。然而,棉花产业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显著影响。
研究发现,棉花种植环节的环境影响主要取决于灌溉、农药和化肥用量。全球约有一半的棉田使用地下水灌溉,农药平均施用量为每公顷1.57公斤,氮磷肥平均投入量为每公顷150公斤。然而,各棉区的资源投入量差异显著,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施用量较高,而经济水平和水资源有限的地区施用量较少。
在加工和使用环节,棉纺织品对环境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研究从水的使用、人类和生态毒性、富营养化、碳足迹四个方面评估了环境影响。结果显示,97-98%的用水影响与棉纤维生产有关,只有2%与洗衣活动有关。在富营养化方面,占比最高的依次是棉花种植过程中的化肥使用(占83%)、消费者的洗涤剂使用和湿加工过程。每件棉纺织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碳足迹范围为3-62千克二氧化碳当量。
可持续发展策略
针对棉花全产业链的环境影响,研究提出了从种植、加工和使用三个环节提高可持续性的策略与途径。
在种植环节,研究建议采用优化灌溉制度、精准灌溉、定点养分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措施,以减少资源投入对环境的影响。这些措施不仅能够提高水资源和肥料的利用效率,还能降低农药使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加工环节,研究提倡利用绿色能源、创新循环方式、减少污水排放、绿色除污等措施。通过采用环保的染色技术和污水处理工艺,可以显著降低纺织品加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
在使用环节,研究呼吁消费者改变消费习惯,提倡手洗、服装循环利用、延长服装使用次数等措施。消费者可以通过在当地商店购物、步行或骑自行车代替开车、减少机洗和熨烫等方式,降低服装使用阶段的环境影响。
中国引领全球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
作为全球最大的棉花生产国,中国在推动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团队通过系统评估全球棉花全产业链的环境影响,为制定国际标准和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指出,棉花与其他大宗粮食作物一样,可以通过改良种植方式实现环境友好型生产。例如,提高灌溉效率、采用害虫综合管理、增加肥料利用率等措施在玉米、小麦和水稻的农田也适用。此外,棉花作为固碳作物,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碳汇效应也不容忽视。
专家表示,这项研究为棉花的可持续生产与利用提供了重要思路和线索,对于解决棉花产业面临的环境挑战及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这些研究成果将为推动全球棉花产业向更加环保、高效的方向发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