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推荐:初乳增强婴儿免疫力
中华医学会推荐:初乳增强婴儿免疫力
中华医学会明确指出,初乳是新生儿肠道免疫系统的最佳启动器。初乳中含有丰富的抗体、免疫球蛋白等多种细胞因子,能有效提升婴儿的免疫能力。这些成分不仅帮助婴儿抵抗感染性疾病,还能促进益生菌定植,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因此,尽早给予新生儿初乳并持续纯母乳喂养至6个月,是保护儿童生命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
初乳之所以如此珍贵,关键在于其富含的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是初乳中最主要的免疫因子,具有增强健康和患病人群免疫功能的作用。从牛初乳中提取免疫球蛋白用作膳食添加剂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免疫球蛋白是由4个多肽亚单位组成的“Y”形球蛋白,可以分为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D(immunoglobulin D,IgD)、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和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5大类。牛初乳中存在的免疫球蛋白只有IgG、IgA和IgM,其中最主要的是IgG,主要分为2个亚类:IgG1和IgG2,IgG1是初乳中最丰富的Ig同种型,约占免疫球蛋白总含量的80%。新鲜牛初乳中IgG的质量浓度为30~87 mg/mL,约是常乳的50倍,但随乳分泌时间的延长,牛初乳中的各种成分逐渐和常乳接近。张和平等发现牛初乳中的IgG的含量随着乳分泌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第一次挤的初乳中IgG的质量浓度约为67.23 mg/mL,1 d后降到5.0 mg/mL,5 d后下降到常乳水平。
除了免疫球蛋白,初乳中还含有多种生长因子,包括神经营养生长因子(neurotrophic growth factor,NGF)、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EGF)、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等。IGF是牛初乳中含量最多的因子,主要分为IGF-Ⅰ和IGF-Ⅱ两种,质量浓度约是200 μg/L,约为常乳的100倍。奶牛产犊后1 h,初乳中的所有已知生长因子的含量是最高的,随着产犊时间的增加而下降。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纯母乳喂养能满足婴儿6月龄内所需要的全部液体、能量和营养素。母乳有利于肠道健康微生态环境建立和肠道功能成熟,降低感染性疾病和过敏发生的风险。母乳喂养营造母子情感交流的环境,给婴儿最大的安全感,有利于婴儿心理行为和情感发展,母乳喂养的婴儿最聪明。母乳喂养经济、安全又方便,同时有利于避免母体产后体重滞留,并降低母体乳腺癌、卵巢癌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应坚持纯母乳喂养6个月。母乳喂养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家庭、社区和工作单位的积极支持。充分利用政策和法律保护母乳喂养。
在喂养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 产后尽早开奶,让婴儿开始吸吮乳头,获得初乳并进一步刺激泌乳、增加乳汁分泌。
- 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口食物应是母乳,有利于预防婴儿过敏,并减轻新生儿黄疸、体重下降和低血糖的发生。
- 母乳喂养应顺应婴儿胃肠道成熟和生长发育过程,从按需喂养模式到规律喂养模式递进。
- 婴儿饥饿是按需喂养的基础,饥饿引起哭闹时应及时喂哺,一般每天可喂奶6~8次或更多,不要强求喂奶次数和时间,特别是3月龄以前的婴儿。
- 婴儿生后数日开始每日补充维生素D3 10μg (400 IU)。纯母乳喂养的婴儿不需要补钙。新生儿出生后应肌肉注射维生素K1 1mg。
- 任何婴儿配方奶都不能与母乳相媲美,只能作为纯母乳喂养失败后的无奈选择,或母乳不足时对母乳的补充。
总之,初乳是新生儿获得免疫力的关键,其重要性不容忽视。通过科学喂养和合理补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初乳的作用,为婴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