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日来:南北方春节习俗大不同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日来:南北方春节习俗大不同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不论在南北方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然而,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南北方在春节习俗上存在着不少有趣的不同之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有趣的差异,感受不同地域的春节氛围。
过年前的那几天
春节悄然而至。让我们先把时光回溯到十天前的上海吧。
在南方,春节前的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寓意着辞旧迎新。人们还会买年货、贴春联、挂灯笼等,营造出浓浓的过年氛围。
在北方,除了大扫除外,还要蒸馒头、炸油饼、做豆腐等,这些都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老一辈说,在很早以前,从正月初一到初五不能蒸馒头和炒菜,所以都要在年前把馒头蒸好,吃一个星期。年前还要把所有肉类过油做熟(穿肉片、炸鸡块、炸豆腐、炸带鱼、炸丸子等),素菜类焯水煮熟,过年期间肉菜、素菜一锅烩,这就是过年期间桌上“烩菜”的由来。
过小年
- 南方大部分地区:腊月二十四
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 - 江浙沪地区:除夕前一天
江浙沪地区习惯称除夕为“大年夜”,与其对应,除夕前一晚则被称为“小年夜”。这一天也被称为小年。历史上,腊月二十四夜吴人称廿四夜,是送灶的日子,因称此夜为小除夕 - 四川、贵州部分地区:除夕夜
在我国西南的部分地区,人们会在除夕夜过小年。他们的大年则多在正月十四或正月十五 - 南京地区等地:正月十五(元宵节)
- 北方大部分地区:腊月廿三
除夕夜的餐桌上
在南方,年夜饭通常非常丰盛,有鱼、肉、蔬菜等多种菜肴。在吃饭前,家人会先祭祖,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南方人过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是鱼,因为在南方方中,“鱼”与“余”同音,寓意着年年有余。
而在北方的除夕夜,北方人有一个特别的习俗,那就是包饺子。这些饺子的形状独特,类似于元宝,这并非偶然。因为饺子的这种形状寓意着财源广进,是人们对新一年财富的美好祝愿。
饺子&圆子
北方讲究初一吃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饺子的形状颇似元宝,煮熟后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的好兆头同时,还会在饺子里面包入硬币、花生或者枣子,寓意财运亨通或者早生贵子的意思。而饺子馅也有一番内涵:芹菜馅有勤财之意,故为勤财饺,韭菜馅就叫久财饺,白菜馅又叫百财饺等。
南方则多数做年糕和汤圆,年糕谐音“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头与“年年高升”谐音,预示着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的意思。汤圆也叫“团子”、“圆子”,取“全家团圆”之意。各地更有属于自己的著名“团子”,例如贵州兴义鸡肉汤圆、重庆凌汤圆、苏州五色汤圆、山东枣泥汤圆。
这种饮食差异,实际上是南北方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物产差异的体现。
大年初一的早上
大年初一的早上无疑是忙碌的、是热闹的。亲戚朋友们登门拜访,相互问候祝福。
在南方,过年时更喜欢给长辈送红包,也往往在家里招待客人。
北方的孩子们过年会收到金额较大的红包,也会跟着父母到亲朋好友家拜年,不过拜年时间通常比较短。
北方逛庙会,南方舞龙灯
若要描绘过年的景象,庙会和龙灯必然是亮眼之处。
北方的庙会一般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举行,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现在基本上发展成为过年期间一个主要的游乐场所。除此之外,北方过年还会有扭秧歌、踩高跷等表演活动。
而南方的舞龙灯相当于一个流动的庙会,集“舞狮、舞龙、划彩船、跑竹马、踩高跷、鱼灯”等于一体,妙趣横生。
无论南北,无论差异,春节都是一个全家团聚、欢庆祥和的时刻。文化会在交流融合中发展进步,爱也将不负千里迢迢。在举杯欢庆中更加丰满,在阖家团圆的时刻,让我们一起感受节日里的温暖和幸福,共同迎接美好的新一年!
祝平安健康,从此凛冬散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