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药”到“毒药”:安乃近的百年沉浮
从“神药”到“毒药”:安乃近的百年沉浮
“退烧神药”安乃近,曾经是无数人记忆中的“万能药”,只需一片就能快速退烧止痛。然而,这个曾被奉为“神药”的药物,如今却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毒药”。为什么一款药物会从备受推崇到被全面限制?让我们一起探寻背后的故事。
从“神药”到“毒药”的转变
安乃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1年,德国HoechstAG公司基于氨基比林研制出这种能够即时起效的退热镇痛药。1922年上市后,安乃近迅速风靡全球,成为当时最常用的退烧药之一。它不仅效果显著,价格亲民,还能通过口服、注射、滴鼻等多种方式给药,一度被视为医药领域的重大突破。
然而,这款“神药”的另一面很快显现出来。1922年至1934年间,欧美各国陆续出现服用安乃近后引发口腔炎、咽喉痛等继发症状的病例。临床检验结果显示,这些症状的出现与粒细胞减少症密切相关。粒细胞是人体血液中占比最高、抵御感染的主要白细胞,其缺乏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引发各类感染。据统计,仅1934年美国就有1981人死于该药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欧洲也有200余人因此丧生。
严重的副作用:从皮肤损害到致命风险
安乃近的副作用远不止粒细胞减少症。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安乃近可引起多种严重不良反应:
- 过敏性休克:2008年监测到11例,其中7例死亡
- 血液系统反应:16例,其中1例死亡
- 皮肤损害:以皮疹为主,严重者可致剥脱性皮炎
- 泌尿系统反应:17例,5例死亡
- 消化系统反应:9例,1例死亡
- 全身性损害:包括呼吸心跳停止、大小便失禁等,8例中有1例死亡
这些数据触目惊心,也促使各国药品监管机构重新评估安乃近的风险与收益。
国际上的使用情况与管理政策
面对如此严重的副作用,各国纷纷采取行动限制或禁止使用安乃近:
- 美国:1938年将其移出合法药品目录,1977年全面撤市
- 澳大利亚:1965年禁止进口
- 欧洲:多数国家采取有限使用或部分撤出政策
- 中国:1982年将复方安乃近片剂列入淘汰药品,2020年停止注射液等品种的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安乃近在中国的用量曾高达每年近5000吨,但近年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已采取多项措施限制其使用:
- 2020年3月,注销安乃近注射液等品种的药品注册证书
- 对安乃近片等口服制剂修订说明书,增加安全警示信息
- 明确禁止18岁以下青少年儿童使用
- 不再作为首选用药,仅在无其他有效药品时使用
为什么仍在使用?理性用药是关键
尽管安乃近存在如此多的风险,但在一些情况下,它仍在被使用。这主要是因为:
- 价格因素:安乃近价格低廉,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患者来说,仍是一个可负担的选择
- 用药习惯:部分医生和患者对安乃近的使用习惯难以改变
- 替代药物可及性:在一些偏远地区,更安全的替代药物可能难以获得
然而,随着更安全有效的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普及,安乃近的使用范围正在逐步缩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也明确指出,安乃近片等口服制剂仅在病情急重且无其他有效药品治疗的情况下使用。
从“神药”到“毒药”,安乃近的历史警示我们:任何药物的使用都应建立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既要考虑其疗效,也要充分认识其风险。在当今医疗条件下,我们已经有了更安全、更有效的选择,是时候让这款百年老药退出历史舞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