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84岁中进士vs23岁成庶吉士:谁才是科举最强王者?

创作时间:
2025-01-22 00:14:3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84岁中进士vs23岁成庶吉士:谁才是科举最强王者?

在中国科举史上,有这样两个令人惊叹的案例:一位是84岁高龄中进士的王服经,另一位是23岁就成为庶吉士的张居正。这两位历史人物分别代表了科举制度下的两种极端:一个是大器晚成的典范,另一个则是少年天才的代表。他们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科举制度和官员入仕年龄的深入思考。

01

王服经:84岁的进士传奇

王服经,山东陵县人,出生于雍正二年(1724年)。他18岁那年参加院试,顺利取得了秀才功名。然而,从那以后的60多年里,他始终无法跨过举人这道坎。从乾隆七年(1742年)第一次参加乡试开始,到嘉庆六年(1801年),王服经一共参加了20次会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连乾隆都给他熬死了,上天还是不让他过乡试这一关。

嘉庆九年(1804年),80岁高龄的王服经再次参加乡试,遗憾的是和此前一样名落孙山。但是这一次情况不同,山东学政和乡试主考官在得知王服经的科考经历后,向嘉庆皇帝做了汇报。根据以往朝廷赐年老考生的惯例,赐予王服经举人功名。

按说王服经已是80岁高龄了,朝廷也赐给了举人,他的科举之路应该也可以画上句号了。然而心高气傲的王服经,决定向会试发起冲击。考试考到这个份上已经不再是为了当官,就是要争一口气。

嘉庆十年(1805年),王服经和门生们一起至京师参加了会试,不过客观地说,参加会试的都是全国各省选拔出来的精英,王服经毕竟年事已高,想要通过会试绝非易事。果不其然,会试发榜后王服经名落孙山。到了这个节骨眼上,王服经已经不是单纯地冲着进士功名去的,因为道理很简单,就是中了进士凭他的年纪也未必能做官。在他看来,自己一生都耗在了科举上,考进士的目的就是为了争口气。

人一旦树立了目标,且抱着一定要实现的决心,那么就没有做不到的事。会试落第后,王服经回到老家陵县,像当年18岁参加院试那样刻苦学习,研读当世会试范文,准备迎接下一科的会试。

嘉庆十三年(1808年),王服经第二次赴京师应试,总算是上天不负有心人,礼部榜单揭晓后,王服经位列125名。一个月后,王服经参加了殿试,在殿试排名中位列三甲238名,这一年王服经84岁。按例,殿试之后要举行朝考选拔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庶常馆深造,从历朝的情况下,三甲进士进入翰林院的概率极低。

84岁中进士,打破了大清开国以来的会试记录,嘉庆帝认为这是科举史上的佳话,下旨直接授予王服经翰林院检讨。不经朝考而直接授官,向来是一甲三名的特权,王服经有此恩荣,也算是皇恩浩荡了。

嘉庆十四年(1809年),正值嘉庆帝50万寿,王服经献诗祝贺获得皇上赏赐。第二年王服经因眼疾致仕,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王服经在老家陵县病逝,享年92岁。

02

张居正:23岁的庶吉士

张居正(1525年5月26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县(今湖北江陵县)人。他自幼聪颖,十二岁时投考生员,荆州知府李士翱很赏识他。十三岁时考举人时又颇受乡试主考官湖广巡抚顾璘赏识,二人成了忘年交,顾称其为“国器”,并将原名“张白圭”改为“张居正”,盛赞其为“国器”并解犀带相赠。

嘉靖十九年(1540年),张居正在十六岁时中举。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进士,由庶吉士至翰林院编修。世宗后期,居正升任右中允,与时任国子监祭酒的高拱关系良好。而居正亦是当时少数能与两大重臣严嵩与徐阶都能保持良好来往的官员之一。张居正与朝廷中宦官和权臣都有密切关系,这对他后来的仕途与施政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但也埋下“祸发身后”的悲剧。

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居正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上《陈六事疏》,声明自己关于改革时政的意见。经历了激烈的内阁斗争后,最终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和高拱一起巧妙利用俺答汗孙子来降一事,与鞑靼和解互市,结束了双方多年的战事,在南方,准许广州举办一年两次“交易会”。

神宗万历初年,张居正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当时神宗年幼,张居正得到当时摄政的神宗生母李太后的完全信任,一切军政大事均由他主持裁决,前后当国十年,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

03

谁是真正的科举最强王者?

王服经和张居正,一个84岁中进士,一个23岁成为庶吉士,他们的故事展现了科举制度下的两种成功模式。王服经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往往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坚持,他的毅力和决心令人敬佩。而张居正则展现了天赋和才华在科举中的重要性,他的早慧和卓越才能让他在年轻时就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

然而,科举制度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它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无论是王服经的坚持不懈,还是张居正的天赋异禀,他们都通过科举制度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在当今社会,虽然科举制度已经废除,但这种通过公平竞争改变命运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04

结语

王服经和张居正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成功的不同路径。有人凭借毅力和坚持,最终在晚年实现梦想;有人依靠天赋和才华,早早崭露头角。无论哪种方式,都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在当今社会,虽然科举制度已经废除,但这种通过公平竞争改变命运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