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职院国旗护卫队:五星红旗下的团队力量
安徽职院国旗护卫队:五星红旗下的团队力量
清晨,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的风华广场上,一抹鲜艳的中国红在晨曦中格外耀眼。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16名身着礼服的国旗护卫队队员,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护卫着五星红旗缓缓走向升旗台。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现场的师生们屏息凝视,心中涌动着对祖国最深切的热爱。
从选拔到蜕变:国旗护卫队的训练日常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国旗护卫队是学校团委指导下的爱国主义宣传阵地,每年都会面向全校学生进行招新。选拔标准十分严格:不仅要求队员热爱国旗,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还对身高、体型、形象等外在条件有明确要求。男生需达到180cm及以上,女生需达到170cm及以上,同时要求身心健康、五官端正、身材挺拔、动作协调。
通过初筛的队员们将面临为期一个月的集中训练,每天需要完成4小时的训练任务。训练内容包括站军姿、定手定腿、摆臂转身、挥旗等基本动作,以及队列训练和升旗仪式的全流程演练。训练采取半军事化管理,强调纪律性和组织性。
对于许多新队员来说,这段训练时光既艰苦又难忘。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张晴至今仍清晰记得自己刚加入国旗护卫队时的情景。大一时通过筛选进入集训,她原以为自己能像军旅剧中的主角一样英姿飒爽,但现实却给了她一个下马威。每天4小时的训练,一站就是一晚上,定手、定腿、摆臂、转身、挥旗等动作让她感到头晕目眩。她动作总是比队友慢半拍,因此队列总是不够整齐。她害怕遭到队友嫌弃,但越谨慎就越容易出错,经常情绪崩溃。每天回到宿舍,室友们聊着轻松愉快的事,她的心里只有焦虑……
同样感到挑战的还有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鲁毅。对他来说,最大的障碍是动作的协调性。在一次训练中,学长特意拿来两根竹竿,让他左右手各握一根,像抬轿子似的围着训练场转圈。整整一个多星期,在一次次转圈中,他才逐渐找到了感觉。
团结协作:团队精神的最好诠释
在国旗护卫队,队员们不仅要完成个人训练,更要学会团队协作。每一次升旗仪式的成功,都离不开团队的默契配合。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阿力马斯·吾拉音江对此深有感触。作为排头队员,他负责护旗和升旗任务。“排头听起来风光,想做好却不容易,动作一致,队列整齐,这是基本功。擎旗、交旗、挂旗、升旗,每一步都需要3个人密切配合,否则都无法获得完美的效果。”
在训练中,队员们逐渐学会了相互支持和鼓励。张晴回忆起自己刚进队时的一次训练,因为长时间定手定脚训练,她忍耐到了极限,直接撂了挑子,并指责老队员们的训练不科学。当时,学长学姐没有和她争执,而是让她在一旁休息,其他队员继续训练。看着队友们坚持训练的身影,她感到深深的自责,最终还是默默重新加入了队伍。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何佳成是一名退伍军人,加入国旗护卫队后,他被任命为训练教官。在带领新队员训练时,他遇到了和大家融合度不足的问题。他发现,很多动作在他看来很简单,但新队员们学得很慢。这让他想起了自己在部队时班长的教导:耐心、细心和客观分析是带好队伍的关键。于是,他开始学习更多带训练的技巧,并将其运用到实际训练中,逐渐让训练变得更加游刃有余。
使命与责任:青春最美的注脚
国旗护卫队不仅是训练和升旗,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队员们在训练中逐渐明白了责任与担当的含义。张晴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升旗时的情景:穿上崭新的制服,站在镜子前,那一刻背部不自觉挺直,笔挺的制服带给她强烈的荣誉感,她感到肩上承载的使命与责任。
鲁毅则感慨,当自己亲手将国旗摇至顶端时,他明白了,要时刻保持对党和国家的热爱,而自己立足岗位,忠诚护旗,就是爱国情感最朴素的表达。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方泽表示,学院不断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形成了以升旗仪式为载体,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融合演讲、诗文朗诵、入团宣誓、宣读倡议书等多元环节为一体的“户外课堂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真正做到把“鲜艳的五星红旗”牢牢插在青年的“信仰高地”。
传承与展望:让国旗精神薪火相传
如今,张晴、鲁毅等第一批队员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在国旗护卫队中薪火相传。每周五天的常态化训练中,他们将自己掌握的军姿训练、动作训练、队列训练等要领传授给新队员们。在每周一次的思想政治理论集中学习中,他们也会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故事,激励着新一代的队员们。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国旗护卫队的故事,是当代青年学子用实际行动诠释爱国情怀的生动写照。他们用汗水浇灌理想,用坚持铸就信念,用团结凝聚力量,用责任担当使命。在五星红旗的见证下,这支年轻的队伍正在茁壮成长,为祖国的明天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