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顺德嫁女饼:千年习俗的现代传承
佛山顺德嫁女饼:千年习俗的现代传承
嫁女饼,这承载着岭南文化记忆的点心,在广东佛山顺德地区,历经数百年沧桑,依然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它不仅是婚礼中的传统礼饼,更凝结着顺德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
历史渊源:从三国时期流传至今的婚礼习俗
顺德嫁女饼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相传孙权用“美人计”迎娶刘备时,通过派送礼饼宣布喜讯,这一习俗由此流传开来。在顺德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嫁女饼逐渐成为婚礼中不可或缺的仪式性食品。
对于顺德人而言,嫁女饼是一个极具仪式感的美食。在顺德的传统婚礼习俗中,结婚嫁女都会给亲朋好友派送“嫁女饼”,女家派礼饼给亲友就等于正式宣告家中有女儿将要出嫁。婚礼之前,嫁女饼和喜帖一起送出,既渲染了喜气,又宣布了喜讯。简约又富于情趣,使得这种传统习俗在崇尚实际的顺德人中广为流传,是嫁女的人家不愿轻易减少的一环。每到在大喜日子前到出名的饼家买上礼饼,既显大气又够传统。
制作工艺:四色绫酥背后的匠心独运
顺德嫁女饼以绫酥为主,这是一种高档的岭南传统点心。绫罗绸缎是过去贵重的衣料,其中“绫”最名贵。故此,礼饼就以“绫酥”为首选,寓意荣华。绫酥有黄、白、红、橙四色之分:
- 黄绫以豆蓉做馅
- 白绫以爽糖或五仁做馅
- 红绫最讲究也最贵,以莲蓉做馅,也有用冬蓉的
- 橙绫则用豆沙或椰丝做馅
有些绫酥中还可加入蛋黄,则更加贵重。赠送嫁女饼之时,常常是四色绫酥搭配出现,对收饼之人而言都是个好意头。
制作嫁女饼的工艺十分讲究,包括选料、开皮、开酥、包馅、烘焙等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在“入馅”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到面皮完全包裹馅料,每一个嫁女饼都要“底薄头厚”,这样的面皮烧出来的嫁女饼口感好,而且有层次感。
传承故事:四代人的坚守与创新
在顺德,何雪芬家族的制饼故事堪称一段佳话。从清末民国时期开始,何家便世代相传制作嫁女饼。何雪芬的父亲何林曾是伦教东方饭店的点心师,他将制饼技艺传授给女儿。何雪芬14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传统制饼工艺,之后又进到镇上的饼厂跟着师傅学做饼。之后,何雪芬选择回家接手父业,与家人一起运营家庭作坊,并且日渐将其规模化,发展成顺德本地为数不多的成产业规模、传承时间长的老字号饼店。
何雪芬回忆,当时,很多本地人来他们家找他们做嫁女饼,每次有人来订饼,他们都请邻居来帮手,一家人一起来做,一天能做三百多斤饼。何雪芬学习的家族制饼方法,包括选料、开皮、开酥、包馅、烘焙等工序,包含了不少独门妙方。如今,她还保留了家族超过百年的制饼“秘方书”、拥有百年历史的模具,这些都让她的嫁女饼散发出不一样的味道。在“入馅”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到面皮完全包裹馅料,每一个嫁女饼都要“底薄头厚”,这样的面皮烧出来的嫁女饼口感好,而且有层次感;他们家独有的“何氏螺旋手”,用十指捧起面皮,包住馅料,紧接着十个手指呈顺时针方向规律旋转,不到3秒钟,一个“底薄头厚”的嫁女饼就做好了,面皮完美、均匀地裹住馅料。
创新发展:传统美食的现代演绎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口味也在变化。何雪芬的女儿严韵键从澳大利亚留学归来后,为嫁女饼注入了新的活力。她改良了传统配方,减少油腻感,满足现代人对健康饮食的需求。在选料上,她选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拉乌彝族乡的核桃,那里平均海拔2300多米,核桃油脂更少,甘甜不涩口。在揉皮工序中,她改变了用纯猪油制作水油皮的传统,将猪油与植物油融合,不仅口感清爽,饼皮还酥而不散,层数更多。
在包装设计上,严韵键大胆应用流行元素,将酒红、香槟等色作为包装盒底色,再将由岭南镬耳屋顶、顺德代表花卉白兰花等组成的线条元素作为装饰。融合古典美与现代简约风的设计令人眼前一亮,面世后很受欢迎。
文化价值:非遗瑰宝的未来展望
2019年,礼饼制作技艺被列入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传统美食不仅是一种味觉享受,更承载着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如今,顺德嫁女饼已走出广东,走向世界。在逢简水乡的岭南艺术中心,专门讲述顺德礼饼制作技艺的非遗馆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从传统到现代,从本土到国际,顺德嫁女饼以其独特的魅力,讲述着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不仅仅是一种美食的延续,更是一段段动人故事的传递,承载着顺德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