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十四五”规划:每所中小学将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
成都“十四五”规划:每所中小学将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
近日,成都市教育局发布《成都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升全市优质公办高中的心理健康服务水平。根据规划,每所中小学校将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市属高校按师生比不低于1∶3000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原则上每校至少2名。此外,还将建立健全校园心理“预防、预警、危机干预”机制,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和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加强医教结合,构建心理健康智慧管理平台。
这一规划的出台,体现了成都市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为落实这一规划,成都市采取了多项具体措施。首先是在师资配备方面,要求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市属高校按师生比不低于1:3000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每校至少2名。同时,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全体教职员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全员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求开齐开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渠道开展校园心育活动。成都市教育局还专门开发了《生命·生态·安全》和《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等地方课程,整体设计了涵盖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按照每班每两周一课时的标准,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在危机干预方面,成都市建立了“四川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台账管理系统”,对心理障碍和心理高危的学生建档登记,安排专人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方式及时加以疏导和干预。同时,要求中职学校每学年开展一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每学期开展不少于2次心理健康专题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市还成立了高职院校主动心理教育联盟,旨在整合各类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推动成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联盟成员包括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专家以及成都多所高职院校代表。联盟将以“成都样本”为蓝本,打造中高职院校主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将对成都市的教育生态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发展。
正如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与心理学系双聘教授彭开平所说:“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的品质、优势和潜力,通过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促进其全面发展。通过构建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可以充分整合社会各方力量,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覆盖率和可及性。”
然而,要真正落实这些政策,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学校需要在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上加大投入,教师需要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家长和社会也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只有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构建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