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方》治胎漏、胎动不安方浅析
《小品方》治胎漏、胎动不安方浅析
《小品方》是南北朝时期陈延之编撰的一部医学方书,其中收录了大量治疗胎漏、胎动不安的有效方剂。本文将从《小品方》中精选8首方剂,对其组成、功效及临床应用进行详细解析,以期为现代中医临床提供参考。
南北朝陈延之的《小品方》是我国医学史上极具影响的一部方书。书中不仅撷录了前代所传下来的有效经方,还广泛收集了许多民间验方,并在继承前贤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小品方》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故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在唐代,《小品方》与《伤寒杂病论》并列,为政府规定的医家必读之书,足证其学术价值之高。
然而,《小品方》原书于宋代亡佚,其内容散见于后世许多医书中。因此,其学术思想长期没有得到系统梳理,书中所载诸多有价值的方药也未受到足够重视。笔者仅从《小品方》中治疗胎漏、胎动不安的8首方剂入手,浅疏其义,抛砖引玉。
治胎漏方一小豆散
原文谓:"治妊娠数月日,犹经水时时来者,名曰漏胞;苦因房室劳有所去,名曰伤胎,视说要知如此,小豆散治数伤胎将用之方。赤小豆五升,湿地种之令生芽,千之。右一物,下筛,怀身数月日,经水尚来,以温酒服方寸匕,日三,得效便停。"
文中提及"漏胞"、"伤胎"两个病名。"漏胞"是从症状而言,指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断时续,相当于现在的胎漏、胞漏、漏胎,主要病因病机有肾虚、血热、气血亏虚以及跌仆伤胎等。
"伤胎"则强调病因,指孕后房室不节,损伤肾气,伤及胎元,而成胎漏。可见,"伤胎"是"漏胞"的一种情况。《小品方》首次明确指出,妊娠期房室不节可导致胎漏,并以小豆散"疗数伤胎"。
方中仅有赤小豆和酒两味药,其中赤小豆的用法与《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赤小豆当归散相似,即令赤小豆生芽,晒干,研末使用。赤小豆当归散在《金匮》中出现2次:一是用于治疗狐惑酿脓之症,取其清热解毒排脓之功;一是用于治疗湿热便血,取其清热利湿,活血止血之功。
赤小豆功效为利水消肿、清热解毒、健脾和血,据此推测,赤小豆芽的功用可能与之类似。因该药现今临床中已多不使用,其功用也常被忽视,后世相关论述也不多见,其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胎漏仅时有少量下血,而无腰酸腹痛之症,较胎动不安病情轻,故仅用赤小豆芽一味,温酒送服,以促药力,共奏清热和血,健脾止血之功。
治胎动不安方
胶艾汤
原文谓:"胶艾汤,治损动母,去血腹痛方。胶一斤,炙艾叶一莒,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本方与《金匮》中治疗胞阻的胶艾汤不仅方名相同,且所治病症相似。
两者均以"去血"、"腹痛"为主要症状表现,其病机为冲任虚损、阴血下漏,不能入胞养胎。但两首胶艾汤药物组成不同。《金匮》胶艾汤由四物汤加阿胶、艾叶、甘草以及清酒组成,既可养血又能止血安胎。
本方仅有阿胶、艾叶两味药,可称之为简化的胶艾汤。其中阿胶补血止血,艾叶温经止血,两药均为安胎止漏的要药,药精而效专。
苎根汤
原文谓:"苎根汤,治劳损动胎,腹痛去血,胎动向下方。苎根、干地黄各二两,当归、芍药、阿胶炙、甘草炙各一两,右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分三服。忌海藻、菘菜、芜荑。"
本条原文较胶艾汤证增加"胎动向下方"一症,说明患者腰腹坠胀作痛的症状较重。方中苎麻根清热安胎,凉血止血;古方中干地黄即今之生地黄,有补血养明之功;苎麻根常与生地黄、阿胶配伍应用,善治怀胎蕴热,胎动不安;当归、芍药养血柔肝,肝脾同治;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清热养血安胎之效。以方测证,本证病机为血分有热,血海不固。临床症状还可见下血色鲜红,或伴有五心烦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脉滑数或弦滑等。
安胎当归汤
原文谓:"治妊娠五月日,举动惊愕,动胎不安,下在小腹……小便疼,下血,安胎当归汤方。当归、阿胶炙、芎穹、人参各一两,大枣十二枚,擘,艾一虎口,右六味切,以酒、水各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烊,分三服,腹中当小便缓瘥也。"
妊娠五月左右,胎元本应牢固,但劳力过度,举动闪挫仍可损伤冲任;或者因精血下行养胎,而导致气,血不足,心胆气虚,易受惊吓。惊恐伤肾,胎系于肾,腰为肾之府,故症见小便疼痛,阴道下血,本证病机为冲任虚损,气血亏虚。药物组成在胶艾汤基础上加当归、川芎、人参、大枣补气养血,和血安胎,并以酒、水各三升共同煎煮,以促药力。
安胎止痛汤
原文谓:"治妊娠重下,痛引腰背,安胎止痛汤方。当归、阿胶炙、干地黄、黄连、芍药各一两,鸡子一枚,秫米一升,右七味,切,以水七升,搅鸡子令相得,煮秫米令如蟹目沸,去滓,内诸药,者取三升,分四服。忌关荑。"
少腹坠胀疼痛,腰背酸痛是本证的主要症状表现。方中当归、阿胶、生地黄止血活血、补肾养血;黄连、芍药除邪热、敛阴气;鸡子可滋阴润燥、养血清热;秣米和胃健脾,善治阳盛阴虚之不寐。
纵观全方,诸药共奏滋阴养血清热之功。本方适用于阴血不足,虚火内动,心肾不交之胎动不安,上清心火,下滋肾水,使水升火降,心肾交通,则血有所养,冲任健固,胎安痛止。
本汤方与仲景的黄连阿胶汤在药物组成方面相似,前者较后者增加了当归、生地黄、秫米三味药。黄连阿胶汤中只用鸡子黄,本汤方则用整个鸡子,取其清热润养之功。
本汤方清热之力较黄连阿胶汤弱,只用一味黄连,而未用黄苓,且黄连用量亦较轻。盖因黄连阿胶汤主治少阴热化证,为滋阴和阳之剂,黄连为其主药,用量较重;而本汤方侧重于养血固冲,兼清虚火,故所用之药亦较平和。
安胎寄牛汤
原文谓:"安胎寄生汤,治流下方。桑寄生五分,白术五分,茯苓四分,甘草十分,炙,右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升半,分三服。若人壮者,可加万药八分,足水二升。若胎不安,腹痛端然有所见,加干姜四分,即安。忌海藻、菘菜、酢物、桃李、雀肉等。"
从方中所用药物可以推测本证病机为肝肾亏虚,冲任不固。方中主药桑寄生补益肝肾,养血安胎。《本草求真》云:"桑寄生,号为补肾补血要剂……故凡内而腰痛、筋骨笃疾、胎堕,外而金疮、肌肤风湿,何一不借此以为主治平?"
后世所创制的安胎名方寿胎丸,(《医学夷中参西录》)即用桑寄生、菟丝子、续断等补益肝肾之品治疗滑胎,沿用至今。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化湿,脾气旺盛,气血生化有权,则胎元自有所养。
方后加减法有两种情况。如果素体较健壮者,可加白芍,和血敛阴,柔肝缓急。反之,若素体本已虚寒,加之肝肾不足,则应慎用苦酸性寒的白芍,恐损其脾胃之气。如果中焦虚寒较重,伴有腹痛明显者,加干姜温中散寒。
治妊身腹中冷,胎不安方
原文谓:"治妊身腹中冷,胎不安方。甘草、当归各二两,干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凡四物,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中焦虚寒、气血不足是本证病机,腹中冷痛是主要症状表现,可能伴有四肢不温,胃纳减少,大便稀溏等。方中干姜用量最大,辛温散寒,守而不走,为治疗脾胃虚寒的要药。配伍甘草、当归、大枣,共奏温中健脾,补血养血之功。
治母有劳热,动胎,胎不安,去血,手足烦方
原文谓:"治母有劳热,动胎,胎不安,去血,手足烦方。生甘竹皮二升,当归二两,芎穹一两,黄芩半两,凡四物,以水一斗,煮竹皮取六升汁,去滓内煎,取三升,分三服。"
本证为血虚有热,胎动不安。症见下血色鲜红,或腰腹坠胀作痛,伴心烦不安,手足心热,口干咽燥,大便秘结等。方中主药生甘竹皮即竹茹,别名甘竹茹,功效为清热化痰,降逆止呕,专清胃腑之热,善治虚烦、烦渴,胃虚呕逆。《金匮》亦用竹皮大丸治疗产后虚热烦呕。配伍黄芩,取其清热安胎;当归、川芎,养血补肝。
小结
在《小品方》成书之前,西晋王叔和的《脉经》中卷八、卷九保存了《金匮》的部分内容,其中"卷九"主要是有关妇产科的内容。《脉经》中所论妇产科的内容主要包括妊娠生理病理、月经病以及杂病。
所论详于病证的诊断、鉴别诊断,而略于遣方用药,所载方剂皆沿袭仲景之方。《小品方》是继《金匮》之后,把有关妇产科病证及方剂编撰成专篇的较早著作。《小品方·卷第七》专论妇人病诸方,包含5部分内容:"治女子众病诸方"、"治妇人无儿诸方"(待考)、"治妊胎诸方"、"治产后诸方"、"治妪人诸血崩滞下宿疾诸方"。
所涉及的病证有20余种,共载方80余首,内容较《金匮》、《脉经》更加丰富。例如,《金匮》中仅载有1首治疗胞阻的胶艾汤,而《小品方》中有8首方治疗胎漏、胎动不安,且每首方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治病证各有不同。
如小豆散治疗数伤胎;胶艾汤调补冲任,治疗冲任脉虚,阴血下漏之证;安胎当归汤补气养血,治疗气血亏虚,冲任虚损之证;安胎寄生汤补肾健脾固冲,治疗肝肾亏虚之胎动不安;还有治疗中焦虚寒,胎动不安的专方。
清热安胎的方剂有3首,但功效也各有侧重。苎根汤清热养血,疏肝健脾;安胎止痛汤长于滋明养血,交通心肾;还有一方治疗母有劳热,手足心烦,侧重于清热除烦安胎。
虽然治疗胎动不安的各方功效侧重不同,但针对妊娠后气血不足、脾胃虑弱的病理特点,健脾养血固冲始终贯穿于其中,是《小品方》治疗胎动不安的特色之一。上述诸方对后世影响很大,方中所用安胎药物,如苎麻根、桑寄生、黄芩、白术、当归、阿胶、艾叶、竹茹等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