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上春晚,科技助力传统文化出圈
非遗上春晚,科技助力传统文化出圈
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春晚)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为全球华人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这场晚会不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更体现了科技创新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推动作用。
非遗元素的创新呈现
晚会开场视觉秀《迎福》就给观众带来了巨大惊喜。节目中融合了打铁花、庆阳剪纸、东明粮画制作技艺、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绳结技艺、北京绢花、扬州绒花、青神竹编、洛阳牡丹瓷、英山缠花、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潍坊风筝、温州螺钿、成都漆艺、羌绣、布糊画等16种非遗元素,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将这些传统技艺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出来。
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则以2024年申遗成功的北京中轴线为灵感来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建筑,以梁思成的古建筑测绘手稿为线索,围绕蕴含古代匠人智慧的榫卯结构,以及建筑巨著《营造法式》展开叙事。该节目运用总台虚实融合超高清制作系统,采用“XR+数字孪生+VP”融合拍摄,通过打造无限延展的虚拟舞台空间,再现中国古建的千年神韵和文化内涵。
小品《借伞》以《白蛇传》中“断桥借伞”的经典桥段为背景,创新性地将川剧、京剧、粤剧、越剧四个剧种融合在一起,为观众送上“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祝福。这种跨剧种的融合不仅展现了传统戏曲的魅力,更体现了中华文化包容并蓄的精神。
最令人惊艳的是创意融合舞蹈《秧BOT》,一群机器人身穿红绿大花袄,整齐划一地玩起了手绢,跳起了秧歌,将传统文化与机器人技术融合得恰到好处,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视觉效果。这种创新不仅让传统秧歌焕发出新的活力,也让观众看到了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无限可能。
科技创新助力文化传承
今年春晚首次推出视障版和听障版无障碍转播。手语演员通过AR虚拟技术,置身春晚演播大厅进行手语“解说”。竖屏多画面包装同步呈现春晚实况与手语演员画面,辅以AI语音技术制作字幕,满足听障人士的观看需求。同时,通过音频对春晚节目进行创作解读与背景拓展,让视障人士更好地“听”春晚。
在节目制作方面,春晚采用了多项前沿科技。例如,8K伴随4K同步制作模式,全国产8K装备完成“8K 超高清视频+三维菁彩声音频”制作。总台持续深化央视频超高清大小屏融合传播,通过总台新媒体集成发布平台和“双千兆”网络直达用户手机和电视机,央视频电视投屏功能持续优化,一键“秒投”,4K/8K超高清春晚即刻呈现。同时,通过耳机还可以收听到双耳渲染的三维菁彩声春晚电视伴音。
此外,春晚还首次在演播大厅顶部部署由30台相机组成的云上多视角拍摄系统,以“演播厅天空环绕视角”进行摄制,利用立体视觉AI算法对多机位信号进行实时3D点云渲染,形成春晚的3D视频,并采用智能虚拟运镜手法,为观众呈现通过摄像机难以拍摄的影像视频。
创新融合的意义与反响
这种非遗与科技的创新融合获得了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许多观众表示,这种创新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也让科技更有温度。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当机器人以毫米级精度演绎‘转手绢’,我们惊叹的不仅是算法的精妙,更是传统技艺在数字时代的‘破茧重生’。”
一位在澳洲生活的华人表示:“发现外国人对花棉袄机器人跳秧歌的反响居然很正向,他们很喜欢这种把机器人应用到娱乐环境中的态度,总比研究到战争中好得多。而且这些跳舞机器人的技术可能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先进,很多人惊叹于中国机器人的灵敏度……”
这种创新融合不仅让非遗项目以更生动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也让更多年轻人开始关注和喜爱传统文化。正如一位非遗研究专家所说:“非遗传承需要更多表达方式,需要更多科技手段介入传承全过程。”
展望未来
2025年春晚的创新实践为我们展示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新方向。通过科技赋能,非遗项目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展示方式,而是可以以更丰富、更现代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创新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也让科技更有温度,真正实现了“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这样的创新尝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正如一位观众所说:“当春节从‘家书抵万金’变为‘5G云团圆’,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冯友兰所说的‘旧邦新命’:在创新中守护文明的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