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化复兴:从伏羲女娲到现代传承
龙文化复兴:从伏羲女娲到现代传承
2024年是农历甲辰龙年,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龙这一神兽自古以来备受炎黄子孙崇敬。围绕“龙”的主题,衍生出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舞龙便是其中颇负盛名的一种。在当代,龙文化不仅得到了传承,更在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从蛇图腾到龙文化的演变
龙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考古发现,最早的龙形象是在1994年发掘的辽宁阜新查海遗址中发现的,这一遗址中有一条距今七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石块堆塑龙。在新石器遗址中,还发现了众多的龙形象。至于玉龙和龙纹就更多。
在洪荒时代,人类的祖先必然要与到处出没的蛇打交道,被毒蛇咬死咬伤的想必为数不少。正如韩非子在《五蠹》开篇所说的:“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人是一种很奇怪的生物,对越是敬畏的东西,越是产生一种奇妙的甚至可以算得上畸形的崇拜心理。就像“灵蛇崇拜”,因为无法逃避、无法清除又无法与之抗衡,于是慢慢衍生并发展出对蛇的崇敬和膜拜的史前文化。
传说中的人类祖先伏羲、女娲都是人首蛇身。伏羲即羲皇,是“蛇身之神”;女娲“人头蛇身”,一天能变化70种模样。从汉代传下来的一张《伏羲女娲交尾图》,画的就是伏羲、女娲相互缠绕的场面。他们上半身的人身在联袂而舞,下半身的蛇身缠成一团。这张图上,人首,反映的是他们人的、智慧的、理性的一面;蛇身,反映的则是他们动物的、本能的一面。伏羲、女娲都是神话中的人物,其人首蛇身形象便是上古时期人类把蛇当作神灵加以敬奉的有力证明。
在洪荒时代,人类的祖先必然要与到处出没的蛇打交道,被毒蛇咬死咬伤的想必为数不少。正如韩非子在《五蠹》开篇所说的:“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人是一种很奇怪的生物,对越是敬畏的东西,越是产生一种奇妙的甚至可以算得上畸形的崇拜心理。就像“灵蛇崇拜”,因为无法逃避、无法清除又无法与之抗衡,于是慢慢衍生并发展出对蛇的崇敬和膜拜的史前文化。
传说中的人类祖先伏羲、女娲都是人首蛇身。伏羲即羲皇,是“蛇身之神”;女娲“人头蛇身”,一天能变化70种模样。从汉代传下来的一张《伏羲女娲交尾图》,画的就是伏羲、女娲相互缠绕的场面。他们上半身的人身在联袂而舞,下半身的蛇身缠成一团。这张图上,人首,反映的是他们人的、智慧的、理性的一面;蛇身,反映的则是他们动物的、本能的一面。伏羲、女娲都是神话中的人物,其人首蛇身形象便是上古时期人类把蛇当作神灵加以敬奉的有力证明。
龙文化的演变历程
中国龙文化经历了四个较大的发展阶段:图腾崇拜阶段、神灵崇拜阶段、龙神崇拜与帝王崇拜相结合的阶段、印度龙崇拜与中国龙崇拜相结合的阶段。
在图腾崇拜阶段,中国远古的某些部落把龙视为图腾,作为自己部落的祖先和标志。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和有关传说,龙(原形为蛇)原为伏羲氏族的图腾,后来成为太暤部落的图腾。太暤部落是龙图腾崇拜最为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在神灵崇拜阶段,农牧业逐渐形成,宗教信仰也得到发展,从较为单一的图腾崇拜过渡到多神崇拜。龙图腾崇拜也发展为龙神崇拜。人们把龙神化,奉龙为水神、虹神。
龙被神化后,又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秦汉时期,中国大统一,要求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大神,以整合各地、各民族的信仰,龙崇拜便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帝王把自己说成是龙神的化身或龙神之子,或把自己说成是受龙神保护的人,借助龙树立权威,获得人们普遍的信任和支持。这样,龙获得了更为显赫的地位,对中国龙文化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隋唐时代,佛教在中国迅速传播,佛教中的龙王崇拜也传入中国。在中国本土的龙崇拜中,原来只有龙神崇拜,没有龙王崇拜,龙王崇拜是在佛教传入后引进的。随着佛教的传播,龙王、龙宫、龙女等也得到迅速流传。
当代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当代,龙文化以多种形式呈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舞龙。舞龙又称“龙舞”“舞灯”“闹龙灯”等,始于汉代,历经千余年演变,逐渐成为一种集娱乐与文化、健身与竞技、艺术与民俗于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
在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虎石台街道古城新都社区,伴随着欢快的乐曲,各由13名队员操纵的雌雄两龙,在龙球的指挥下矫健腾飞,不时摇头摆尾、辗转腾挪。手执龙球的张仲发一袭红衣,不断变换姿势,舞动龙球。只见两条龙时而随之腾跃冲飞、宛在云端,时而又犹如入海破浪、蜿蜒遨游。张仲发说:“龙球就是舞龙表演中的指挥棒,舞得好不好,龙球的引导十分重要。”
张仲发今年79岁,是辽宁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氏皇苑龙舞龙技艺的第十五代传人。“每逢春节,舞龙都是邻里乡亲们期待的重头戏,我们就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去耍、去玩。”张氏皇苑龙,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清初,祖籍山东的张氏家族来到东北,将祖传的舞龙技艺带至关外,并依照东北的地理民俗特点加以改造。
一捏一折、竹篾扎骨,随后糊皮塑形、彩笔勾勒,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的张氏皇苑龙就跃然眼前:龙体共13只龙脚,整龙长约24米,比南方龙体更长、龙身更粗,舞动起来气势磅礴,颜色也更加斑斓。
在重庆市铜梁区,几乎人人都有着舞龙情结。铜梁的各个学校每周至少安排1节舞龙训练课,全区每所中小学校均有舞龙队,定期组织学生参加龙舞展演等活动。“‘龙文化’历经千百年创新传承,已深深根植进这片土壤。”铜梁区文化旅游委副主任高晓涛介绍,铜梁龙舞和铜梁龙灯彩扎技艺两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蜚声中外,带动了当地“龙文化”产业发展。
如今,铜梁逐步形成彩扎、教习、研发、展演、产品为一体的“一条龙”文化产业。当地积极推进龙舞进市场,培育民间龙舞艺术表演团队35支,从业人员约1000人,年产值5000余万元;铜梁区有“龙文化”创意企业12家,开发“龙文化”系列产品120余种,年产值1亿余元;铜梁龙灯彩扎技艺进入了乡村振兴车间,先后建成龙灯彩扎厂1个,龙灯彩扎车间1个,龙灯彩扎基地6个,从业人员达700余人,年产值5000万元左右。
科技助力龙文化焕发新生
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今天,神州各地舞龙表演也推陈出新:河南郑州海洋馆里的“海底舞龙”,广西桂林长约千米的竹筏金龙巡游,浙江杭州的板凳龙……中国人巧妙运用创意与科技,传承着千年不息的活态“龙”脉。
1月1日零点,江苏省无锡运河公园,一颗“水滴”从空中缓缓降落,触地化作波光粼粼的涟漪。紧接着,一条“游龙”破水而出,追随“龙珠”不断升腾,让人仿佛置身神秘仙境。
这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充分融合的场景,引得众多现场观众连连叫好。相关视频很快在网上爆火,网友留言:“现在的高科技真的太厉害了”“各就各位,太精准了”“真想知道是如何做到的”。
据表演团队鸿维数智(江苏)文化有限公司创意总监蔡仲明介绍,这场无人机表演名为“游龙出水”,由1500架无人机按照特定编程指令呈现。水和龙是整场表演的两个重要元素。活动主办方介绍,选择水是因为无锡古运河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江南运河水乡文化,聚焦龙则缘于龙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寓意经久不衰的文化传承和精神延续。
“表演时长仅5分15秒,我们为此准备了32天。”鸿维数智编程总监朱志远说,为增强视觉效果,团队使用“粒子”变化技术控制无人机表演路径,大胆采用超低空表演手法,编程方案调整了10多次。
蔡仲明认为,酷炫的科技能吸引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感受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共鸣,为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与国家科技进步感到自豪。
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从中也可看出古代中国人的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创新精神。龙文化历久不衰,与古代中国人的创新精神分不开。龙文化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主要是通过内部创新完成的。观察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龙艺术形态,从无角到有角,从无翼到有翼,从无足到有足,可看出龙形象是经过不断创新而形成的。
综合精神。龙的形象是古代中国人综合了走兽、飞禽、水中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优长而形成的。龙文化的综合性还表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龙不断吸收外来的优秀艺术元素,从而使其形象更为完美。比如,唐宋时期龙吸收了印度佛教中狮子的形象,头圆而丰满,脑后披鬣,鼻子也近似狮鼻,增加了龙的权威感。
包容精神。古代龙文化丰富多彩,与古代中国人的包容精神分不开。中国龙文化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曾受到来自印度的龙王信仰的冲击,但中国人并没有将其拒之门外,而是包容与改造,形成了中国化的龙王,丰富了中国龙文化的内涵。
进取精神。从古代中国人描述的龙形象来看,龙具有很强的进取精神。龙的活动空间十分广阔,能上九天,能潜深渊。各种艺术中的龙形象,大多是飞龙、腾龙或奔龙,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威武不屈。神话传说中的龙,大多是一往无前、势不可挡、无所畏惧的。这些都是古代龙开拓进取精神的表现。
独立精神。中国龙的艺术形象是独一无二的,它不同于西方的龙,也不同于印度的龙。中国龙的形象和文化内涵,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延续时间最长、生命力最强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龙文化对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可以说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纽带、情感联系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