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从高原奔流而下的文明史诗
长江:从高原奔流而下的文明史诗
长江,这条横贯中国东西的巨川大河,以其6300余公里的浩瀚身躯,滋养着两岸的生灵万物。它不仅是自然界的奇迹,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从2.5亿年前的地壳运动到现代浩瀚大江的形成,长江见证了地球的沧桑巨变;从远古文明的萌芽到现代经济的繁荣,长江承载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
从高原奔流而下:长江的地质传奇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这里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世界屋脊上的“水塔”。2.5亿年前,地球经历了一场剧烈的地壳运动,古特提斯洋逐渐闭合,为长江的形成创造了条件。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长江开始从高原奔流而下,经过数千万年的地质雕琢,塑造出三峡奇观,最终汇入东海。
长江的形成过程充满了地质变迁的传奇。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长江流域经历了多次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约2000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得青藏高原进一步抬升,长江的上游河段开始形成。随后,长江不断向下侵蚀,切割出三峡奇观,塑造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等自然奇观。
滋养文明的母亲河:长江的文化印记
长江不仅是自然界的奇迹,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摇篮。它孕育了巴蜀、荆楚、吴越三大文化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系统。
巴蜀文化发祥甚早,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三星堆遗址即是明证。因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古巴蜀向来颇为神秘。传说中的蚕丛、鱼凫与化为杜鹃的望帝,为后世积攒下累累不绝的记忆。战国时李冰父子“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造就“天府之国”的同时,都江堰也在水利科技史上留下久久相传的议题。降至三国,诸葛亮“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此地文化蒸蒸日上。更堪特书一笔的,乃巴蜀文学。唐代诗人魏颢曾道:“蜀之人无闻则已,闻则杰出。是生相如、君平、王褒、杨雄,纵有陈子昂、李白,皆五百年矣。”再加上北宋眉山苏氏三父子,巴蜀文学名家璨若星河,独具特色。
顺江而下,便是广袤荆楚。《史记》有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荆楚水泽众多,暮霭沉沉,造就了其浪漫瑰玮之文学风格,屈原之《离骚》《天问》即个中佳构。与此同时,荆楚之人崇尚自然,行文汪洋恣肆。汉代之后,伴随区域间文化交融的密切,荆楚文化愈发多彩。西汉刘安聚合群智,撰写了经典《淮南子》,马王堆、海昏侯两座汉墓展现了彼时高度的科技文艺水准。其后千余年间,陶渊明被尊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慧远将庐山升为净土宗之重镇,孟浩然乃山水田园诗之代表,欧阳修、晏殊、王安石、黄庭坚、曾巩、杨万里、姜夔更是塑造了两宋江西文化之盛况。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成为历代才俊登临吟咏之处,荆楚人杰地灵、实不为过。
大江大河,终归大海,综汇之地,即为吴越。“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本已接壤的两个诸侯国,便在漫长的相争相斗中共同奠定了吴越文化的最初底色。三国两晋南北朝之际,吴越文化迎来第一次高潮。四百多载的浮沉积淀,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篇,刘义庆编纂了《世说新语》,王羲之留下了《兰亭集序》。唐宋以后,中国经济重心之南移,遂引发了文化重心之南迁。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流播所及,吴越贤哲从中喷薄而出。张旭、范仲淹、刘基、唐寅、徐渭、冯梦龙、顾炎武、黄宗羲、章炳麟、蔡元培、鲁迅……代有才人,数不胜数。
长江文化具有创新、进取、开放的精神内涵。从远古到当今,长江文化由萌发、拓展到成熟、重生,无时无刻都葆有着旺盛的创新活力,这一特质历久弥新。创新活力的保持,源自于内生的进取精神。无论是古时巴蜀北抗陇秦、荆楚问鼎中原、勾践卧薪尝胆,抑或近代以来江南的洋务探索、武昌的辛亥首义、沪浙的建党伟业,都说明长江文化始终处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潮头浪尖。创新不息,进取不竭,有赖于开放的禀赋兼收并蓄、吐故纳新。昔荆楚“抚有蛮夷,以属诸夏”,其后与北方文化日益交融,唐宋间“人材彬彬,号称众多”,“皆出于大江之南”,明清时“今之东南乃过于昔之中原,又岂可一概论哉!”近代以降长江文化融古今中西于一炉,海派文化、湖湘文化异军突起,丰富了其类型与内涵。
新时代的黄金水道:长江的现代发展
进入新时代,长江经济带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这条横贯东西、承接南北的经济带,涵盖11省市,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2023年前三季度,长江经济带11省市外贸进出口值达14.61万亿元,创同期新高,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45.2%。
在生态建设方面,长江经济带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如今,长江干支流水质评价总体为优,水清河畅、鱼翔浅底的生态图景加速铺展。
在创新发展方面,长江经济带沿江11省市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江苏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部署了40项科技重大攻关项目;四川宜宾全面布局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主导产业,未来3年将每年安排科技创新资金超10亿元。
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长江经济带坚持“一盘棋”思想,推进跨区域合作。长江中游16个城市就产业发展、市场一体化、民生服务等方面明确了63项具体合作事项。按照规划,到2025年,长江大保护格局基本形成;到2035年,全面建成健康安澜、生态优美、协调联结、繁荣宜居、特色彰显的黄金经济带。
长江,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见证了地球的沧桑巨变,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如今又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它不仅是自然界的奇迹,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让我们共同守护这条母亲河,让它继续滋养着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