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发现肺癌=中晚期”宿命:认识早期非小细胞肺癌
摆脱“发现肺癌=中晚期”宿命:认识早期非小细胞肺癌
在香港,每年约有5000例新发肺癌病例中,约70%-8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这是因为早期肺癌往往没有明显症状,难以被察觉。只有少数患者因肿瘤影响气管而出现咳嗽等呼吸系统症状,才能在早期发现。
呼吸系统科专科林冰医生指出,通过低剂量电脑扫描(LDCT)对肺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可以将肺癌死亡率降低20%以上,这比传统的X光检查更为有效。
高危人群需提高警惕
肺癌由于缺乏早期症状,常被称为“隐形杀手”。以下人群属于高危人群,需要定期进行筛查:
- 吸烟者
- 曾经吸烟但戒烟未满15年
- 年龄在50至75岁之间
- 非吸烟者但有肺癌家族史
低剂量电脑扫描:精准筛查利器
说到肺癌筛查,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肺部X光检查。然而,林医生指出,仅靠一年一次的X光检查作为早期肺癌筛查效果有限。通常需要肿瘤达到3厘米大小才能被X光发现,而这时往往已不是早期阶段。
相比之下,低剂量电脑扫描(LDCT)能提供更精准的检测效果。受检者只需按照医护人员的指示“吸一口气并保持,扫描30至45秒即可完成,无需注射造影剂”。这种检查方式利用断层影像技术,可以避免影像重叠问题,且分辨率是X光检查的数倍,即使是2-3毫米的结节也能被发现。
根据目前的数据,低剂量电脑扫描的辐射量并不大,也不会带来长期危害。建议高危人群每年接受一次低剂量电脑扫描,以降低肺癌风险。
早期发现,治愈率显著提升
越早诊断出肺癌,治疗效果越好。林医生指出,不同阶段肺癌的治愈率差异显著:1A期肺癌手术后,约90%的患者5年后可恢复正常生活;而发展至3A期时,5年生存率则降至约50%。这再次强调了早期筛查的重要性。
预防复发,术后管理不可忽视
早期肺癌患者虽然治愈率较高,但仍存在复发风险。林医生建议,即使康复后也不可掉以轻心,需要定期接受电脑扫描,密切监测。此外,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某些适合的患者在手术后进行巩固治疗,可以获得更好的长期效果。巩固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后化疗、免疫治疗,或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治疗。
医生寄语
近年来,肺癌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进步。即使被诊断为肺癌,也无需过度担忧。目前的新治疗方法为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即使无法手术,也有其他治疗选择。
林医生表示:“目前有许多医学研究正在进行,希望未来能为早期甚至晚期肺癌患者带来更多好消息。”
本文医学信息由呼吸系统科专科林冰医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