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学提升医患沟通效果:从理论到实践
用心理学提升医患沟通效果:从理论到实践
武汉华厦眼科医院近期开展了一次医患沟通专题培训,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医务人员提升沟通能力。这一举措凸显了医患沟通在现代医疗服务中的重要地位。事实上,心理学理论和技巧在医患沟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提升沟通效果,改善医患关系。
心理学在医患沟通中的重要性
医患沟通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个心理互动的过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唐丽丽教授曾指出,医患沟通的灵魂在于共情。医生需要站在患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这不仅能提高治疗效果,还能减少医患纠纷。
在医疗活动中,医患双方都会经常处于应激状态。医生不仅要对病人做出正确的诊治,还要帮助病人解决某些心理和社会问题。当医生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满足上述需要时,就会对自己承担的责任感到紧张焦虑。对护士来说,长期值夜班使生活质量下降,由于工作责任大,那么同患者、家属以及医生的沟通也会受到影响。
医患沟通中的心理障碍
医患沟通效果往往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从医生的角度来看,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频繁的夜班导致许多医务人员存在睡眠障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科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60%的医务人员存在睡眠问题,这不仅影响他们的健康状况,还可能降低医患沟通的质量。
从患者的角度来看,对疾病认知不足、期望过高、情绪焦虑等都是常见的心理障碍。例如,在一个婴儿痉挛症的案例中,患儿家长因为对疾病缺乏了解,加上孩子生病后的焦虑担忧,对医务人员态度粗鲁,认为医院治疗中存在失误。这种情况下,医生需要耐心解释病情,帮助患者家属建立合理的期望值。
提升医患沟通效果的心理学技巧
要提升医患沟通的效果,医务人员需要掌握一些心理学技巧。这些技巧可以概括为“五个一体系”:
围绕一个中心:即对本职爱戴,对患者尊重。医务人员需要热爱本职工作,拥有强烈的人道意识、责任意识和尊重意识,这样才能赢得病人的信任。
达到两个目的:即降低医疗纠纷数量,营造医院良好发展的外环境。通过有效的沟通,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人的问题,病人也会对治疗感到满意。
知晓三个特征:即行为的主动性,过程的互动性,对象的多样性。医务人员需要主动与患者沟通,根据不同患者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
掌握四个技巧:
- 认真倾听:鼓励病人充分表达信息,建立目光联系,关注病人的情绪变化。
- 言语交流灵活亲切:根据病人的年龄、文化背景等因素,调整语言风格。
- 语言交流通俗易通:避免使用专业术语,使病人容易理解。
- 交流信息真实可靠:确保信息的准确性,避免让病人猜测。
- 遵循五个原则:即真心服务,主动服务,换位思考,多渠道沟通,谨言慎行。医务人员需要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学会从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技巧需要灵活运用。例如,在处理一位30岁重度先兆子痫患者的案例时,医生建议进行剖宫产手术,但患者家属表示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医生需要运用沟通技巧,耐心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同时也要关注家属的情绪变化,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
心理学理论和技巧在医患沟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医务人员可以更好地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提高沟通效果,从而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心理学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以应对复杂的医疗环境和多样化的患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