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专家解读:常见症状背后的秘密
同济大学专家解读:常见症状背后的秘密
近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孟馥教授在公益课上分享了《症状的功能和意义》,揭示了常见症状背后的心理学意义。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孟馥教授指出,“症状”代表了未满足的内在需求,是家庭系统信息交换的一种方式。了解这些“症状”的功能和意义,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心理治疗和疾病管理。
从心身医学视角理解症状
孟馥教授指出,从心身医学的角度来看,症状不仅仅是身体的反应,更反映了个体的心理状态和内在需求。她引用哲学家希波克拉底的话:“了解一个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这强调了在诊疗过程中,关注“人”比关注“病”更为重要。
在心身医学的框架下,症状被看作是身体和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无论是纯粹的心因性障碍、心身性障碍,还是由躯体疾病导致的身心性障碍,都需要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和治疗。孟馥教授强调,作为助人者,我们需要建立一种系统的思维模式,通过更有效的方式来达到全人关怀的目的。
症状背后的心理学意义
孟馥教授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了症状背后的心理学意义。一位经历过多重创伤的女性,在接受肝移植手术后,一直处于极度恐惧和焦虑的状态。直到有一天,护士的一句话“给你的孩子做一个榜样”让她发生了转变。这句话让她从自我中心的关注转向对家人的关心,从而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
这个案例说明,症状不仅仅是身体的反应,更反映了个体的心理状态和内在需求。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需要关注症状背后的故事,理解患者的心理世界,才能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跨学科视角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孟馥教授强调,心身医学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领域,需要综合运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在综合性医院中,约38%的患者是由躯体疾病引起的,30%是由心理障碍引起的,还有32%左右是心身疾病。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具备识别功能性躯体症状的能力,善于发现心理行为问题的线索。
在心理治疗中,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它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方式来改善情绪和行为障碍。CBT认为,情绪是由我们的认知和行为决定的,通过改变认知和行为,可以直接影响情绪,帮助人们在痛苦消沉的环境中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结语
孟馥教授指出,心理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消除症状,更重要的是帮助患者发展其创造性潜力,建立完整的人格。通过理解症状背后的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培养面对苦难的耐心和坚定。
理解症状背后的心理学意义,不仅对专业心理治疗师有重要价值,对普通大众也有重要的启示。当我们面对身体或心理的不适时,不妨思考一下,这些症状是否反映了我们内心的某些需求?通过这样的反思,我们或许能更好地理解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