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秋必备:兔儿爷的传说与制作工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秋必备:兔儿爷的传说与制作工艺

引用
搜狐
11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776680107_121124614
2.
https://baike.baidu.com/article/f9ba484ea57999f19e8afd67.htm
3.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5%85%94%E7%88%B7/1766201
4.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5%94%E5%84%BF%E7%88%B7/15213220
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94%E5%84%BF%E7%88%B7
6.
https://news.bjd.com.cn/2023/01/05/10289869.shtml
7.
http://www.ctnews.com.cn/paper/content/202111/23/content_61024.html
8.
http://cn.obj.cc/article-18772-1.html
9.
http://m.cyol.com/gb/articles/2023-01/23/content_wddEy3hRMA.html
10.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81111
11.
https://xinwen.bjd.com.cn/content/s63b67cb4e4b0fb99eeb2f75d.html

“兔儿爷”是老北京特有的泥彩塑工艺品,已有380多年的历史,是中秋节期间的重要节令风物。它不仅是一种泥塑玩具,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兔儿爷的制作过程复杂,需经过挖泥、晾晒、泡泥等多道工序,并讲究“三分塑七分彩”。如今,兔儿爷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01

兔儿爷的传说与历史渊源

兔儿爷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时期。据《帝京景物略》记载:“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需;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纸肆市月光纸,缋满月像,趺坐莲华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挂殿,有兔持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约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粉。”

相传,有一年北京城里忽然闹起了瘟疫,几乎家家都有病人,吃什么药也不见好。月宫中的嫦娥看到人间烧香求医的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到人间去为百姓们消灾治病。玉兔变成了一个少女,来到了北京城。她走了一家又一家,治好了很多病人。人们为了感谢玉兔,都要送给她东西。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这样,玉兔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有时候打扮得像个卖油的,有时候又像个算命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为了能给更多的病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者骑上狮子、老虎,走遍了北京城内外。玉兔消除了北京城的瘟疫,就回到月宫中去了。可是,她那美好的形象却永远留在了北京人的心中。于是,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凤的,有披挂着铠甲的,也有身着各种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态,非常可爱。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给她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来酬谢她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人们还亲切地称她为“兔儿爷”、“兔儿奶奶”。

在民间,老百姓们都遵守着“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约,所以,祭月多由妇女承当。通常总是跟在母亲身边的小孩子非常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因此产生了专供儿童祭月用的造像:兔儿爷。

02

兔儿爷的制作工艺

兔儿爷的制作过程很复杂,要经过挖泥、晾晒、泡泥、澄泥、捶打、做子、制模、翻坯、打磨、上底色、彩画、上漆、装盒等多种工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双彦正在制作兔爷儿彩塑图片来源:人民网
“兔儿爷”是用模子翻塑的,先挖泥、取泥、溜泥,把黏土弄熟到不粘工作台,与纸浆拌匀,分别填入分成前后身的两个模子里,也可以填充一些棉麻辅料。在大概的模型制成之后,需要用水来修复模型的空白处,并将多余的泥浆以及毛刺去除。完成上述操作后,将其在避免阳光直射的阴凉处放置五到六天,待其干燥之后再把前后两片进行粘合,然后安上耳朵,用胶水涂抹其全身,等胶水干燥之后再上色,上色流程一般需要三到四次,等待自然风干即可完成。

兔儿爷制作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其彩绘工艺十分细腻,色彩对比强烈、古朴浓重,讲究“一笔到位”,笔锋不断,连贯出气势,制作师傅需要具备很高的彩绘功底造诣。

03

兔儿爷的文化内涵

兔儿爷不仅是北京地区的文化符号,也是人们祈求平安、人丁兴旺的吉祥物,八月十五中秋节家家户户吃月饼请兔爷是北京地区特有的传统。2014年,彩塑(兔儿爷)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兔儿爷的样式也是非常讨喜的,一般都是手握金枪,身披红袍,后背插旗,像戏台上的武将,猛一看,威风凛凛,派头十足。细看却是性情温顺可爱的兔子,惟妙惟肖,生动可爱,令人爱不释手。

兔儿爷骑的各种神兽坐骑也有讲究:麒麟代表了“麒麟送子”,大象寓意着“吉祥如意”。一件件独一无二的兔儿爷作品,将老北京人豁达乐观、风趣幽默的生活状态和积极向上的处世哲学都展现在里面了。

04

兔儿爷的现代传承

近年来,兔儿爷还成为中外友好交流的使者,在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爱沙尼亚、芬兰等国家留下憨态可掬的身影。

癸卯年脚步临近,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兔儿爷将迎来自己的本命年。为迎接这个喜庆的年份,吉兔坊创始人胡鹏飞和他的创作团队很早就备下“厚礼”,要把兔儿爷“装扮”一新,迎接自己的本命年。

胡鹏飞原来一直在陕西从事极具地方特色的家传泥彩塑制作。到了北京以后,胡鹏飞发现和陕西泥塑工艺十分接近的北京兔儿爷很受欢迎。2002年,胡鹏飞开始学习兔儿爷制作。

通过三年的积累,他的作品得到越来越多顾客的认可,销售越来越好。随后,他在北京兔儿爷的基础上,融入各种外来元素,把兔儿爷形象从单一品种发展为上百个品种。2016年后,胡鹏飞又对兔儿爷做了一系列文创设计,把兔儿爷形象以新的形式呈现。

“兔儿爷在民间是伴随着一段传说存在的,主要是讲嫦娥看到人间瘟疫流行,派玉兔下凡为百姓治病。玉兔为方便入户行医,就借穿各色衣服,以各种装束出现在人们面前。瘟疫消除后,人们为感谢玉兔,用泥塑造了各种玉兔形象。渐渐地兔儿爷就诞生了。”胡鹏飞介绍。

“但是民间祭兔却没有这么庄重的规矩,突出了游赏性质。百姓把玉兔称做兔儿爷,也是非常亲切。我们就借助这种亲和力,进行再创作,让兔儿爷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比如今年设计的‘一盒福气’,造型上就有更大的突破,但是制作工艺沿用传统,纹饰也是传统的,所以不管造型如何改变,依旧可以看到传统的影子。”

胡鹏飞在兔儿爷设计上始终坚持“将非遗传承在当下”理念,坚持两条路并行。一方面,坚守以最原汁原味的手法来传承兔儿爷这项非遗技艺,尤其是将兔儿爷背后的吉祥文化、民间习俗这些元素传承下来。另一方面,他通过商业手段,结合当代人的衣食住行进行创新,希望兔儿爷乃至兔儿爷所代表的吉祥文化得到更多年轻人的认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