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夺命毒衣物”!这种衣服劝你别穿,肝脏、肾脏都受损
央视曝光“夺命毒衣物”!这种衣服劝你别穿,肝脏、肾脏都受损
你知道吗?你身上穿的衣服可能暗藏风险!央视曾曝光一种在市场上广泛流通的"毒衣物",这些衣物中含有超标20倍的联苯胺等致癌物质,不仅对皮肤有刺激和过敏作用,还会影响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的功能,甚至导致癌症。
央视曝光:联苯胺含量超标20倍
央视新闻曾报道,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对女装品类进行抽检时发现,某款衣物中含有的可致癌染料联苯胺含量,竟高出国家标准的20倍。
联苯胺是一种常见的工业染料,具有色泽鲜艳、成本低廉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服装制造中。然而,这种看似无害的化学物质却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联苯胺的分解产物不仅固体和蒸汽都可通过皮肤进入人体,还可能在体内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
这些反应不仅会引起皮肤炎症、刺激黏膜,还可能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损害。更为严重的是,它们甚至可能改变人体DNA的结构,增加患上膀胱癌和胰腺癌的风险。
联苯胺属于偶氮染料的范畴。偶氮染料因其色彩鲜艳而被广泛应用,但同时也是公认的健康隐患。这类染料中的某些成分在长期接触下,可能释放出致癌物质,改变人体DNA的基因构造。这种改变可能导致细胞病变,乃至恶性肿瘤的发生。由此可见,长期穿着含有这类染料的衣物,其危害不容忽视。
尽管大多数国家已经明文禁用含有致癌芳香胺的染料,但现实中仍有部分不良企业铤而走险,为了降低成本而使用这类危险物质。
毒衣物的危害
除了偶氮染料外,还有其他几种常见的衣物加工物质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许多衣物在染色过程中使用的含有有害物质的染料,可能在洗涤过程中释放出芳香胺等有害物质。甲醛是另一种在衣物生产中常用的化学物质,用于增强衣物的抗皱性和防缩性。然而,过量的甲醛会释放到空气中,对人体造成危害。此外一些合成纤维如聚酯和尼龙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释放重金属和有机化合物等有害物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长期接触含有致癌物质的衣物可能增加患癌症的风险。这个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关心健康和环境的消费者中间。
毒衣物致癌途径
长期与含有致癌物质的衣物接触是一个重要的健康隐患。这些致癌物质可能存在于衣物的染料、处理剂或者是纤维材料中。
长时间穿着或接触这些衣物,尤其是当衣物直接与皮肤接触时,有害物质可能渗透进皮肤,逐渐累积,从而增加患癌的风险。例如,某些染料中可能含有的偶氮化合物和重金属是已知的致癌物。
皮肤的吸收作用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风险。皮肤不仅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一个重要的防御屏障。但当皮肤直接接触含有有害化学物质的衣物时,尤其是在有伤口或过敏反应的情况下,有害物质更容易被皮肤吸收。长期穿着这样的衣物,有害物质可能通过皮肤进入体内,对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另外,当有害物质从衣物中释放到空气中并被呼吸吸入时,也可能对健康造成影响。
在洗涤含有特定化学物质的衣物时,这些物质可能被释放到空气中。这不仅影响穿着这些衣物的个人,也可能影响家庭成员的健康,特别是在室内空气流通不畅的环境中。
鉴于这些风险,消费者在选择衣物时应更加谨慎。
如何避免购买到这些"毒衣服"
1. 了解衣物标签信息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识别和避免购买这些可能含有有害物质的“毒衣服”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了解衣物的标签和吊牌是识别衣物安全性的关键。当你拿到一件衣服时,首先要检查其吊牌。合格的衣服应该有清晰的吊牌,上面标明了衣服的各种信息。如果衣服上没有吊牌或者吊牌上缺少相关信息,那么这可能是一个警示信号,表明这件衣服可能未经适当的生产和质量控制流程。
选择环保品牌是减少接触有害物质的有效方式。这些品牌通常使用环保染料和生产工艺,更注重消费者健康和环境保护。他们的产品往往在生产过程中,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以减少有害物质的含量。
再者,衣物吊牌上的合格证也非常重要。没有合格证的衣物可能没有经过质量检测,属于“残次品”,应避免购买。合格证是衣物质量合规的证明,没有它的衣服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此外衣物的安全级别标注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根据《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服装分为A、B、C三个安全级别:
- A类为婴幼儿服装,这类服装的安全标准最高。
- B类为直接接触皮肤的服装,也需要较高的安全标准。
- C类为非直接接触皮肤的服装,安全标准相对较低。
对消费者而言,尽量选择B级或更高级别的衣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这些衣服的安全性更有保障。
2. 注意衣物颜色和款式
特别是对于那些制作工艺复杂、颜色异常鲜艳的衣物,我们更应该提高警惕。这些衣物之所以色彩艳丽,往往是因为添加了各种化学添加剂,如联苯胺和芳香胺等固定颜色的染料。
牛仔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牛仔裤的制作工艺中,有一种叫做喷砂的技术,这种技术通过将加了化学助剂的细沙子喷射在布料上,改变布料的颜色和质感。虽然这种工艺的效率很高,但是其中使用的化学染剂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对从事该行业的工人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此外,衣物的制作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例如,每生产一条牛仔裤,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并且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有致癌物质的废水最终被排放到江河中,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因此,在购买衣物时,选择浅色、少印花、柔软面料的衣物是一个更为安全的选择。浅色衣物通常使用的化学添加剂较少,相对更为安全。同时避免购买免烫衣物也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因为免烫衣物往往需要使用含有甲醛的活性树脂来保持平整,这对人体健康有害。
在挑选衣物时,还应注意价格和品质的关系。极低价位的衣物,如“9块9一件”或“全场10块一件”的促销衣物,其安全性往往不容乐观。这些衣物的低廉价格,可能来自于使用廉价的原材料和粗糙的生产工艺,这些因素可能增加衣物中有害物质的含量。
最后,网购衣物也需谨慎。网络购物的便利性和多样性吸引了众多消费者,但网络购物中的一些衣物可能没有吊牌或相关质量标识,这些“三无产品”可能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威胁。
3. 选择天然材质
天然纤维如棉、麻、丝绸等,不仅生产过程相对环保,而且对皮肤的友好程度更高。这些天然材料透气性好,吸湿性强,穿着舒适,尤其适合敏感肌肤的人群。
不同的材质适合不同类型的衣物。例如,睡衣适合选用纯棉材质,因为棉质面料柔软舒适,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而像呢绒和皮革这样的材料则不适合贴身穿着,因为它们可能会导致皮肤不适。
在购买衣服时,如果不能一眼看出材质,可以通过触摸和查看吊牌来辨别。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衣物并非完全由一种材质制成,因此仔细查看标签上的材质成分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如果你想购买一条纯棉的睡衣,应确保标签上标明是100%纯棉。
在购买衣物时,闻一闻衣服是否有刺鼻的化学味道。如果有强烈的不适味道,最好避免购买。同时也要注意有的商家可能会使用香水来掩盖这些化学味,因此如果衣物散发出过于浓重的香味,也应谨慎对待。
4. 日常使用注意事项
随着穿着和洗涤次数的增加,衣物上的纤维会逐渐磨损,可能会释放更多的有害物质。因此,根据衣物的洗涤次数和材质,适时更换新的衣物是一种保护健康的好方法。特别是对于直接接触皮肤的内衣、袜子和婴儿用品,更应该定期更换。
长时间穿着同一件衣物不仅会增加皮肤与有害物质的接触时间,也可能导致细菌和真菌的滋生。尽量避免连续多日穿着同一件衣物,尤其是在炎热或潮湿的环境中。
此外,在洗涤或处理可能含有有害物质的衣物时,佩戴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可以有效减少有害物质与皮肤的直接接触。
定期洗涤衣物,尤其是贴身衣物和婴儿用品,应该定期清洗,以减少细菌、尘螨以及可能残留的化学物质。对于新购买的衣物,在穿着之前先进行清洗,可以有效去除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可能附着的化学物质。
这些简单的日常习惯不仅有利于我们的健康,也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