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断亲潮”愈演愈烈,只和年轻人有关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断亲潮”愈演愈烈,只和年轻人有关吗?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NIA4PJD0518D6Q7.html

“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所以赚钱比出人力更重要。”
“时代变了,两代人早就有隔阂了,我也有自己的家庭,懒得计较那么多,断了就断了。”
“出力不讨好,谁爱养老人谁养。”
“我只是想念小时候等着我回家的爸妈,不是想念现在这个只想把我嫁出去的家。”
“家可以常回但不能久待,但如果连我自己家都要这样小心,那就不回了。”
“孩子变了,不知道在外面学点儿啥,就当没生养过他。”

过年返乡,借着拜年的由头对不同家庭进行了深入了解,发现不论经济状况、家族地位、子女数量等,几乎上家家户户都存在断亲或是似断非断的现象,70年代之前的人群基本上保持传统的中国家庭形态,家庭内部与家族内部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络;70年代之后(包括70年代生人),个体年龄与断亲情况呈反比例,即年龄越小,断亲情况越严重。实际上,“断亲潮”的议题并非仅仅在春节返乡时才引起关注,只不过每每逢年过节,人们通过相互拜访以表对彼此的思念,并借此机会释放一年来积累的压力时,这种情感的断裂会显得尤为突出。亲人的不解、失望与割舍是一个连绵不绝的阴天,尴尬的气象条件中,瓢泼大雨落不下来,周身却又黏糊难受。“断亲潮”愈演愈烈的背后,是年轻人在快节奏生活里更追求平等、轻松社交的体现?还是时代变了,亲情的定义也在悄然更新?

断亲潮:乡村社会共同的人际交往难题

断亲潮,字面意思就是减少或者割裂与亲人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存在主动和被动两种状态,是一种基于血缘的关系淡化趋势。在春节期间,断亲现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当前的节日庆祝活动已不再具有儿时走访亲友时的亲密氛围,亲戚间的真实互动也逐渐减少。小时候一块儿打闹嬉笑的兄弟姐妹,现今也仅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偶尔进行点赞互动,甚至有些多年未曾交流。此外,社交媒体上关于“断亲现象”的讨论热度持续高涨。笔者观察到,周围许多人对回老家走访亲友活动表达了不满,认为其已经成为一种负担。特别是年轻人,面对长辈的频繁询问——如“工资多少?”“有对象没?”“什么时候婚姻?”等私密问题,感到难以回避。中年人则因家庭琐事、赡养问题、家庭权力划分等与亲戚间产生矛盾并逐渐疏远,导致关系断裂。这一“断亲现象”正悄然兴起。

事实上,“断亲潮”并非无端之谈,而是有确凿的数据作为支撑。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18岁以下的群体中,“和家里如果没有事情几乎没有联系”的比例高达63.1%;26至30岁的90后群体中,大多数人仅“偶尔与亲戚有联系”。这些数据清晰地揭示了年轻一代与亲戚间联系频率的显著下降,主要表现为积极的断亲行为。相对而言,中年群体在面对较大的社会和家庭压力时,往往因为对长辈的失望或对家庭的不抱希望而选择被动断亲,当然,也存在“自相矛盾,贼喊捉贼”的特殊断亲现象。

断亲潮的兴起背后首先是城市化的崛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从小城镇流向大城市。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使得亲戚之间的地理距离越来越远。据统计,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超过3.75亿,庞大的流动群体使得亲戚之间在返乡之后难以维持传统面对面交流、帮忙等联络感情的形式,只能依托互联网进行虚拟联系甚至不联系。因此,“断亲潮”已经成为农村地区不容忽视的复杂社会现象。

年轻人的断亲:数字社会的脆性

自我感动式的付出,令人窒息的爱意。每一代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当奉行苦难教育的父辈与自由至上的子辈产生碰撞,子辈就会无时无刻困在父辈“刚刚好”的爱意里,催婚催育,攀比较量的亲情里夹杂着道德,绑架与愧疚并存,令人窒息。因而在现代社会中,年轻一代与亲属关系的疏离现象日益显著。这种疏离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年轻人更多的自由度和独立性,使他们能够摆脱亲属过度干预所带来的束缚,从而更加专注于追求个人理想与生活模式。例如在职业规划、婚姻选择等关键生活决策上,年轻人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无需再迎合亲属的期望而违背个人意愿。然而,这种亲属关系的疏离也可能引发年轻人内心归属感的缺失,加剧其应对挑战的无助感。

社交意识的觉醒,不愿为人情买单。城市化发展带来了效率就是效益的经济概念,在社交圈方面,“断亲潮”使得年轻人的社交重心逐渐从亲戚转向朋友和同事。朋友和同事往往有着相似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交流成本更低,互不相欠的相处模式也使得生活更加干脆利落。然而,这种社交圈的转变也让年轻人的社交关系变得相对单一。亲戚关系所带来的多元化社交体验,如不同年龄层、不同生活背景的交流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这可能会影响年轻人对社会不同面的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农村地区在婚丧嫁娶人生大事上的互帮互助传统也使得部分年轻人虽然常年不在老家,但逢年过节依旧需要维持表面的和谐,“害怕到时候家里老人走了,叫不来本家人帮忙”。当然,笔者所在村落有许多00后表示,这些虚伪亲戚关系的缺位并不会给自己目前发展带来任何影响,“我更愿意活在当下,在朋友中寻找归属感,压力已经很大了,不想活得那么憋屈,以后的事到跟前再说吧”。

碎片化社交的蔓延,交际圈层化发展。社交媒体时代,用户乐于接受碎片化、同质化的信息并据此形成或强化个体意见或立场。虚拟社交的兴起也占据了年轻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们通过各种社交软件,随时随地与朋友、同事交流,分享生活中的点滴,这一过程中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圈子,避免了与亲戚之间可能出现的尴尬和矛盾,而新的社交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取代了传统亲戚关系在年轻人生活中的地位。“我想舒服地过年,舒服地做我想做的事儿,不用陪着喝酒抽烟打牌也能获得同样的情绪价值,情绪价值才是我回家过年真正想要的东西”。

中年人的断亲:原生家庭的反噬

儿时梦想的呼唤,自由的期盼。“断亲潮”正在重构家庭关系。传统的紧密大家庭模式逐渐被松散小家庭模式取代,家庭结构变得更加简单和独立。这使得家庭内部的互动和沟通方式发生了变化,亲情的表达方式也更加多样化。一些家庭不再像过去那样强调家族的整体利益,而是更注重小家庭的幸福和发展,因此更能给家庭成员提供追求幸福的支持,特别是给在愚孝主义、失衡性别教育下成长的中年人提供喘息的窗口。比如,实现其儿时的梦想,生活方式也更加自由,“俺爹娘在的时候,他们不支持我的想法,觉着丢人,俺爹娘走了之后,我也没有了那么多顾虑,就还是开了家早餐店。之前怕亲戚们这的那的说我这么大年龄了卖包子没出息,现在我想开就开,就当不认识他们”“我怕亲戚嫌弃我过得不好,一有客到家就好酒好烟好菜招待着,但是他们还是会说我这个烟便宜,这个酒不顺口,我纳闷有那钱还不胜给自己孩儿买件新衣裳穿穿,给那些所谓的亲戚吃吃喝喝算是白瞎。现在不联系了,我倒也清闲了”。然而,这种重构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在家庭遇到重大变故时,如老人的赡养、家庭债务、地皮占用等问题,由于亲戚之间的联系减少,可能会导致家庭面临更大的压力,缺乏足够的支持和帮助。

养老责任划分模糊,道德养老成为常态。在多子女家庭中,传统亲情关系中伴随着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重男轻女。重男轻女的恶性循环在当前养老责任划分中产生了多重矛盾,譬如养儿已经不防老了、女儿在恨与责任中养老、婆媳关系难以处理、女婿替闺女鸣不平……而所有原生家庭种下的因,都会在养老责任划分中形成不同的果,因爱与责任而养老的概率远小于因道德而选择承担养老的概率,久而久之断亲现象就会频发。“我压抑了太长时间了,从小父母重男轻女,有啥好的都给俺兄弟,我的彩礼给兄弟娶老婆,老人有病了我去伺候,俺兄弟去赚钱。那我都不需要出去赚钱吗?我的小孩儿啥的就不需要我去照顾吗?就因为我是闺女,不能远嫁不能不伺候。钱给儿子情给儿子,我今年五十多了,我得到啥了?我现在不想忍了!”。

老人治家无方,推诿懦弱拖垮全局。在老一辈人的观念中,亲情是血浓于水的,亲戚之间本应该相互忍让、彼此扶持、守望相助。因此,在老人操持家中大小事宜时,常常会出现强平矛盾、敷衍了事的情况,更有年龄稍大的老人在治理家务中拎不清、搞不懂、推诿甩锅、说尽坏话,使得小矛盾被放大、大矛盾被强压。“他们口口声声说着家和万事兴,实际上没干一件让家里兄弟姊妹和谐的事儿,给我说我哥盖房子问他要钱了,他可穷,转头拿着我的钱又跟我大哥说我不养活他和俺妈”。而年轻一代由于成长环境和价值观的变化,对亲情的理解更加理性和个性化。他们更看重亲情中的情感交流和相互尊重,而不是单纯基于血缘关系的维系。互联网的传播也使得逐渐熟练使用网络的中年人被新思想新观念影响,这种观念的变化,使得亲情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改变。“当断则断,不管是俺爸妈,还是我那几个姊妹们,他们都已经伤透了我的心,我捂不热他们的心,俺爸妈也从来不帮着解决问题,仗着老了糊涂了就紧着我一个人欺负,我走就是了”。

现代化家庭关系: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

“断亲潮”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第一,亲情是社会凝聚力的组成部分,而社会凝聚力的下降正是“断亲潮”的一个重要影响。随着亲戚关系的淡化,这种基于血缘的社会支持网络逐渐弱化,个体之间的互助意识和责任感也在降低。当社会缺乏这种凝聚力时,在面对重大问题和挑战时,就可能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第二,传统价值观与家族文化的传承同样面对冲击。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等传统美德本可以在亲戚关系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然而,“断亲潮”的出现,可能使得群体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感降低,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和文化传承。

当然,“断亲潮”也并非全是负面影响。第一,该现象反映了个体自我意识的显著觉醒。个体日益重视个人感受与价值实现,不再愿意为了适应传统亲属关系而牺牲个人自由与个性。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有助于个体更深入地进行自我探索,并构建一种“新的人情与面子互动规则”。第二,个体在社交关系中追求平等与尊重,拒绝忍受亲属间的等级制度和长辈的过度干预。在与亲属的互动过程中,一旦感知到不平等或不适感,他们倾向于减少互动频率。这种对平等社交的追求,促进了社会关系向更加平等和谐有爱的方向演进。第三,个体对“断亲潮”的响应也推动了他们更加注重提升社交质量。对高质量社交的追求,有助于营造一个更适配不同群体的发展氛围。

“断亲潮” 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既反映了社会变迁和观念转变对传统亲戚关系的冲击,也体现了不同年龄段群体在追求自我和适应现代生活过程中的探索与选择。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断亲与年轻人绑定,也不能简单地对“断亲潮”进行褒贬评判,而应该以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它,让亲情以更健康、更符合时代需求的方式延续下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