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抑郁了?这五个科学指南帮您应对!
孩子抑郁了?这五个科学指南帮您应对!
“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为17.2%,重度抑郁为7.4%。”这是最新《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中的一组令人揪心的数据。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走出抑郁的阴影?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五个科学指南,助力孩子重获阳光心态。
识别抑郁:这些症状请留意
抑郁症并非简单的“心情不好”,而是一种需要及时关注和治疗的心理疾病。儿童抑郁症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症状:
- 情绪持续低落,经常表现出悲伤、焦虑或“空虚”
- 对平时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包括与朋友的互动
- 易怒或情绪波动大
- 学习成绩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
- 睡眠模式改变,如失眠或过度睡眠
- 饮食习惯改变,可能导致体重明显变化
- 表现出过度的内疚或无价值感
- 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的想法
科学应对:五个指南助您行动
1. 调整心态,正确面对
当得知孩子可能患有抑郁症时,很多家长会感到震惊、焦虑甚至自责。但这些负面情绪并不能帮助孩子康复。重要的是要尽快冷静下来,接受这个现实。告诉自己,抑郁症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孩子会慢慢好起来的。
摒弃自责的想法至关重要。不要一味地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陷入无尽的自我谴责。这时候,需要的是积极面对,而不是自我消耗。同时,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焦虑。过度的焦虑不仅会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还可能传递给孩子更多的压力。相信现代医学的力量,相信孩子自身的恢复能力。
2. 学会接纳,调整期望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要接纳孩子;当孩子没有达到父母期待的时候要接纳孩子;当孩子做某件事失败的时候要接纳孩子;当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要接纳孩子;当孩子因抑郁退学了,我们接纳孩子;看懂孩子每个行为背后的动机,只要是有利于孩子好转的,统统都接纳。
暂时放下对孩子成绩、社交等方面的过高期望,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给孩子一些时间,或长或短…让他们慢慢修整。不要着急,过好自己。学会克制自己“潮汐”式的情绪和脾气,让自己学会平缓、温柔、理性的处理问题。真情陪伴、默默守望,对孩子的康复会起到积极作用。
3. 改善教育方式
所谓养育孩子本质上也是一场自我疗愈,当孩子产生情绪问题和心理困扰之际,正是父母重新改变教育方式、实现自我成长之时。反思孩子成长过程中不相契合的亲子关系模式,努力修正、填补,重塑,使之相互契合,改善亲子关系,营造积极健康氛围,加速孩子的康复进程。
4. 寻求专业帮助
早发现早治疗,及时采取适当的方法,寻求专业的帮助。与医生保持密切且良好的沟通。了解孩子的病情、治疗方案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按照医生的建议,督促孩子按时服药、定期复诊。不要因为担心药物的副作用而擅自减少药量或停药。
5. 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稳定情绪和恢复精力。
- 适度运动: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如散步、慢跑、瑜伽等,可以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改善心情。
- 培养兴趣:帮助孩子培养兴趣爱好,比如绘画、音乐、阅读等,让他们在专注于喜爱的事物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
- 放松训练:引导孩子进行深呼吸、冥想等放松训练,帮助他们缓解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 情绪宣泄:鼓励孩子记录自己的心情和想法,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和情绪宣泄。
- 社交活动:参加专业团体心理治疗,尝试社交,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起与外界的联系。
专业支持:寻找可靠的治疗机构
面对孩子的抑郁问题,家长往往会感到无助。此时,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儿少心理科就是一个值得信赖的选择。该科室拥有专业的医护团队,采用个体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中医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为患儿提供全面的治疗方案。
抑郁并不可怕,只要家长调整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相信他们一定能够战胜病魔,重新绽放灿烂的笑容。让我们携手,为孩子的心灵撑起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