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评估
丁苯酞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评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卒中类型,主要由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或动脉闭塞导致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进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常表现为偏瘫、感觉障碍、共济失调、头痛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甚至死亡。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药物治疗至关重要,其主要目的是增加缺血区的血液灌注,减少脑组织坏死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丁苯酞和血栓通是两种常用的治疗药物,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治疗效果。本文以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期间收治的9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丁苯酞联合血栓通治疗的效果。
研究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对象为9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比组和结合组,每组4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至就医时长、体重等一般信息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1.2 入选与排除条件
入选条件包括:研究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患者已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且性别、年龄等一般信息已记录在案。
排除条件包括: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1年内进行过颅内手术的患者,入院前已接受用药治疗的患者,存在沟通障碍的患者,对丁苯酞或血栓通过敏的患者,治疗中途转院的患者,以及明确拒绝配合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包括氧疗支持、抗血小板聚集、调脂、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等,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对比组患者使用丁苯酞治疗,结合组患者则采用丁苯酞联合血栓通治疗。
1.4 观察指标
评估指标包括血流动力学情况(血管阻力指数、血管搏动指数、最大峰值流速)、炎性因子含量(C反应蛋白含量、白细胞介素-6含量)、神经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治疗有效性和副作用发生率。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血流动力学情况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执行t检验;副作用发生率等数据采用[n(%)]表示,执行χ2检验。
研究结果
2.1 血流动力学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结合组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明显优于对比组(P<0.05)。
2.2 炎性因子含量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结合组的炎性因子含量显著低于对比组(P<0.05)。
2.3 神经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结合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低于对比组,日常生活能力显著高于对比组(P<0.05)。
2.4 治疗有效性对比
治疗后,结合组的治疗有效性显著高于对比组(P<0.05)。
2.5 副作用发生率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副作用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丁苯酞是一种常用的治疗药物,可改善脑细胞能量代谢,增加缺血区血液循环,保护脑组织。然而,单用丁苯酞疗效有限,易出现血栓再形成,且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腹部不适等副作用。
血栓通是一种中成药,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具有活血化瘀、畅通脉络的作用。该药可通过激活纤溶酶原、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小板聚集等方式,促进血栓消失,加快脑血管修复。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用药可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炎性因子含量,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良好。
综上所述,丁苯酞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