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教授教你如何温柔地谈生死
华东师大教授教你如何温柔地谈生死
“妈妈,你为什么要把我生下来?”面对孩子这样的提问,很多家长可能会感到措手不及。生死话题,一直是家庭教育中的一道难题。如何与孩子探讨生命的意义,如何在对话中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这些问题考验着每一位家长的智慧。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讲师潘晓红和国际知名心理治疗师凯瑟琳·曼尼克斯,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建立良好的对话关系
潘晓红教授指出,要与孩子进行有效的生死对话,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对话关系。这包括三个关键要素:温和的情绪基调、共情和响应。
温和的情绪基调意味着在对话中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化的表达。共情则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响应则要求家长对孩子的表达给予积极的反馈,而不是敷衍了事。
引入成长因素
在建立了良好的对话基础后,潘晓红教授建议家长在对话中引入成长因素。这不仅仅是回答孩子的问题,更是引导他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当孩子问“为什么要生我”时,家长可以这样回答:“因为我想体验做妈妈的感觉,想培养一个棒棒的宝宝。虽然现在你可能觉得作业很多,但这些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当你长大后,你会拥有自己的生活,可以决定自己想要做什么。”
用温柔的方式进行双向对话
凯瑟琳·曼尼克斯则从心理治疗的角度,强调了双向对话的重要性。真正的对话不是单方面的说教,而是双方的互动。在谈论生死这样的敏感话题时,更需要避免强加个人观点,而是要倾听对方的想法。
实用对话技巧:重复对方的话
在实际对话中,我们还可以运用一些具体的技巧。例如,国际危机谈判专家克里斯·沃斯在《掌控谈话》一书中提到的“重复对方的话”技巧,就非常适用于生死对话。
当孩子表达对生命的困惑时,家长可以先重复孩子的话,表示理解和认同。例如:“我明白你的意思,你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事情没完成,对吗?”这种重复不仅能缓解紧张情绪,还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生死话题虽然沉重,但通过运用心理学技巧,我们可以让对话变得更加温暖和富有成效。潘晓红教授和凯瑟琳·曼尼克斯的方法,不仅适用于亲子教育,更能帮助我们在面对任何艰难对话时,都能保持从容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