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父母不停诉苦
废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父母不停诉苦
《屏蔽力》畅销2.7万册,加印6次,卖出3个版权:繁体版+韩国版+越南版
进化妈说:用“自我牺牲”绑架孩子,是亲子关系最大的杀手,而用无条件的爱去滋养孩子,可以让亲子关系成为孩子的力量之源。
在一次旅行途中,同行的学妹与父母视频,分享用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旅行和坐飞机的快乐。
学妹的爸爸说:“我和你妈妈为了省钱,平时连高铁都舍不得坐,你这都坐飞机了?”
视频结束后,学妹突然崩溃大哭,她说:“从小到大,在父母眼里,我的快乐就是罪过。”
也不怪学妹情绪失控,因为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充斥着父母类似的话语。
每一次家里做了好吃的,她妈妈都会说:“你吃吧,我们不舍得吃,只要你好好学习就行”;
夏天太热,她想开会儿空调,会被妈妈批评:“你爸爸每天那么辛苦工作,你倒是会享福”……
学妹哭着问:“我是不是就不配快乐?每当我享受生活的时候,都会想到父母还在省吃俭用,他们为了我付出那么多,我不应该如此。”
其实在生活中,跟学妹有同样遭遇的孩子大有人在,他们困在父母“自我牺牲”式的“苦难教育”里,陷入了“一快乐就自责”的情绪深坑中。
《养育界限》的作者海夫人认为,父母这样的教育方式,就是在毫无界限意识地情绪绑架或道德绑架孩子,这不仅会伤害亲子关系,还会导致孩子内心压抑。
父母过度强调自我牺牲,
不是爱而是绑架
在网上看到一则视频。
一对母女在食品店里买东西,妈妈问女孩:“你想吃什么?”
女孩说想吃鸭脖,妈妈说“鸭脖只有骨头没有肉”,直接否定了孩子的选择。
女孩说:“那就吃鸭腿吧!”
妈妈又说:“鸭腿这么贵吗?我和你爸爸都不舍得吃这些东西。”
同时还不忘对女儿强调,一定要好好考试,要不然父母就白白辛苦了。
家长给孩子买喜欢吃的东西,本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可是在妈妈的强势干预下,女孩没吃到想吃的鸭脖,退而求次吃个鸭腿,也要背负“父母为自己付出很多”,一定要努力学习来回报的精神压力。
与这位妈妈类似的话语,在现实中并不陌生——
“如果不是因为你,我们早就离婚了”“如果不是为了你,我会过得这么辛苦吗”“为了送你上辅导班,我这一个月工资都没有了,你得好好学啊”……
在《荒野会谈》节目中,李雪琴提到,现在不少家庭牺牲感很重,最经典的就是明明鱼很大,但父母还是把鱼最好的地方都给孩子,自己只吃鱼尾巴刺多的地方。
就像北大心理学博士李松蔚所说:“这是一种控制的方式。”
这类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宁可委屈自己,也倾其所有给孩子最好的一切。
可再仔细想想,反复强调自我牺牲的背后,是带有目的与控制欲的。
因为父母的付出,孩子就必须背负父母的期待、完成父母的要求,这份爱无形之中也成为绑架孩子的枷锁。
心理专家李雪曾说:“活在付出感、牺牲感中的人,他爱的不是对方,爱的是自己的道德感和权利感,他爱的是角色中的自我感动。”
很多热衷于“自我牺牲”的父母,爱的根本不是孩子本身,而是他们在这段亲子关系中,通过绑架式教育拥有的对孩子的控制权。
绑架式教育,
让孩子不敢快乐
在知乎上,“为什么我母亲不希望我过得好?”“为什么中国父母见不得孩子快乐?”“为什么有些父母潜意识中不希望孩子幸福?”……类似的话题有很多。
在这些话题下,网友们都不约而同地讲述着自己被父母“绑架式教育”的经历。
有网友表示,无论自己做什么,父母总能找到切入点提醒你不应该欣喜,似乎在家长的潜意识里,就不希望孩子快乐。
而被情感绑架的孩子,总会觉得父母的一切苦难都是自己造成的,从而无法心安理得地享受生命里的快乐。
《奇葩说》辩手席瑞在节目中讲到自己的成长故事。
他从小到大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家里没钱,你妈一个人养你不容易”。
被这样的声音影响,他去超市总是低着头,害怕看到想要的零食但却没有钱买。
有一次,他看了很久超市柜子上的橘子罐头,没忍住摸了一下。姥姥犹豫了一会,最终还是买下了。
但是姥姥对他说:“这个罐头的钱可以抵我们的一顿饭钱了。”
因为这一句话,席瑞一直记得,这个罐头的价格是7.9元,而他尝到的罐头味道也是苦涩的。
到今天,席瑞通过努力改变了不富裕的生活,但他仍然无法改变对窘迫感的恐惧,甚至当发生好事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都是觉得自己不配,不敢有欲望也充满亏欠感。
席瑞认为,很多时候家长抱怨多了,孩子就会觉得是自己导致了父母不富裕,父母的抱怨在孩子心里就成了还不清的债、报不完的恩,让孩子充满亏欠感。
papi酱曾在视频中提到,很多人在长大的过程中经常听到父母说“我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你”。
作为子女,听到这些话之后心里不是感动,而是充满负罪感,会觉得父母的人生中所有糟糕的部分都是自己造成的。
长此以往,孩子接收到的信号是:“快乐是对父母的背叛”,他们会认为自己根本不配获得快乐。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任何一个超过孩子承受范围的复杂挑战,都有可能给他们造成不小的内心打击。”
当父母通过自我牺牲,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来绑架孩子的时候,孩子是无力去反抗的。
一旦孩子与父母的意志不同或者是无法达到父母要求时,就会觉得自己是不孝顺或者背叛父母,这份不可承受之重会压垮孩子。
拥有不用“自我牺牲”绑架孩子的父母,
是孩子一生的幸运
用“自我牺牲”绑架孩子,是亲子关系最大的杀手,而用无条件的爱去滋养孩子,可以让亲子关系成为孩子的力量之源。
有智慧的父母,都在努力做好以下三件事,让自己与孩子都能过得幸福、过得好。
第一件事:在反思中改变,阻断不良的养育方式。
有时候,我们没有发现自我牺牲式教育的问题,是因为深受一代代养育方式的影响。
在《真希望我的父母读过这本书》中,作者提到,我们总是会受到自己在婴幼儿时期获得的亲子教养方式的影响。
如果我们不反思自己是如何成长的,以及反思上一辈在我们身上留下的影响,我们就会一张嘴,发现自己竟然与妈妈说出的话如出一辙。
意识到问题后,任何时候改变都不晚,不要让上一代的养育方式留在我们身上的阴影再影响我们的孩子。
第二件事:做好课题分离,提升孩子的配得感。
网友@月亮和棒棒 的一段视频让很多网友点赞。
女儿问妈妈:“为什么要买一等座?”妈妈对孩子说:“你值得一等座,你也配得上商务座,只是爸爸妈妈的能力还配不上,这不是你的问题,是爸爸妈妈的问题。”
这时候,懂事的孩子说:“可是,我不想你这么辛苦。”
妈妈的答案是:“不,没有你爸爸妈妈也要努力呀,只是有了你爸爸妈妈努力的动力会更大。”
这段教科书版的对话,一方面做好了课题分离,让孩子知道即使没有孩子,父母也需要努力,不必背负压力;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孩子的配得感,让孩子感知到自己值得美好的一切。
第三件事:营造积极乐观的家庭氛围,提升孩子的乐商。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任俊认为,乐商是比智商和情商更能决定孩子命运的因素。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在努力培养孩子获得快乐的能力。
积极心理学中,将人从内心由衷发出的微笑叫“迪香微笑”。
有研究表明,经常拥有“迪香微笑”的孩子,未来的生活更幸福、婚姻更美满、事业更发达。
所以在家庭里,父母与孩子都要多多微笑,让快乐成为家庭的空气。
父母也可以通过多拍照、创造有仪式感的活动、引导孩子品味当下的美好、积极地自我奖赏等方式,帮助孩子养成快乐的生活态度。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一切都为了孩子,为了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让他背负这一切,这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了。”
世界上最值得珍视的就是孩子的内心,而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相互成全的爱。
点个在看,愿每一位父母都能明白孩子心灵的珍贵,勇敢摆脱“自我牺牲式教育”的惯性与阴影。
用正确的爱给孩子快乐幸福的童年,也成全自己过上更幸福、更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