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最新指引:保障初中食堂安全与质量
教育部最新指引:保障初中食堂安全与质量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这是继《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之后,又一项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文件。《指引》聚焦校园餐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细化操作流程和规范标准,进一步提升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
《指引》的核心内容与亮点
《指引》从多个维度对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
强化主体责任:明确校长为第一责任人,需严格执行陪餐制度,并每学期组织一次食品安全满意度测评。同时,指导各校成立校园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强化家长监督作用。
严格食材管理:要求严把食材供货关,建立“双人或多人联检”查验制度,确保食材安全。推进中小学自营食堂建设,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确定承包商,严格落实准入、考核评价和退出机制。
规范经费管理:自主经营的中小学校食堂需独立开展会计核算,加强对营养改善计划学校的财务管理,指导各地科学统筹资金,全面加强监管,实现信息公开。
落实“四个最严”:即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和最严肃的问责。这意味着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格标准,任何食品安全事故都将受到严肃处理。
学校如何落实《指引》
重庆市合川区中南小学的做法值得借鉴。该校创新食堂管理模式,引入学生点菜机制和成立“妈妈厨房”。通过让学生参与菜品选择,既满足了学生的口味需求,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主能力。而“妈妈厨房”的设立,则让家长参与到食堂管理中来,增强了家校互动,提升了食堂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其他学校也在积极探索落实《指引》的有效途径。例如,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供餐单位,建立食材溯源体系,加强食品安全培训等措施,全方位提升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指引》带来的改变与意义
《指引》的出台,是对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一次重大升级。它不仅强化了校长的责任,提高了管理标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智能化、信息化手段,为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
从宏观层面看,我国校园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据统计,全国各级各类幼儿园、中小学共有52.88万所,在校生2.47亿人。2020年,国家、省、市县抽检校园及其周边食品57043批次,其中不合格率为2.37%。近年来,虽然校园食品安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仍存在诸多风险。例如,2019年涉及校园食品安全的舆论热点事件多达10余起,包括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堂管理问题、东莞幼儿园食物中毒等事件,这些都暴露出校园食品安全管理仍存在漏洞。
《指引》的出台,正是针对这些痛点,从制度层面提供了解决方案。它不仅为学校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南,也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了监管依据。通过严格执行《指引》,学校食堂能够更好地保障菜品的安全与质量,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健康的用餐环境。
展望未来
校园食品安全关系到千千万万青少年儿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系到与之紧密相连的无数家庭的幸福生活。《指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校园食品安全管理迈入了新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策的指导下,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校园食品安全一定会得到更为有效的保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