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引力波探测新突破:揭秘黑洞与时空之谜
中国引力波探测新突破:揭秘黑洞与时空之谜
2015年9月14日,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这一发现不仅证实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关于黑洞存在的预言,更开启了人类“听”宇宙声音的新时代。引力波是物质和能量剧烈运动和变化所产生的一种物质波,如同时空的涟漪,它携带着宇宙起源和运行机制的关键信息。
中国科学家的创新突破
在引力波探测领域,中国科学家正不断贡献着自己的智慧。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研究团队在空间引力波探测信号识别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开发出基于深度学习的创新方法,专门用于探测和分析极端质量比旋近(EMRIs)信号。
极端质量比旋近系统由一颗恒星级黑洞围绕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旋转而成,是空间引力波探测的重要目标。这类信号可持续数年之久,特征复杂且强度微弱,传统方法需要海量的波形模板,计算成本高昂。而上海天文台团队开发的二层卷积神经网络在信噪比50-100范围内,实现了96.9%的真实探测率。更令人振奋的是,该方法对理论模型的依赖程度较低,即使在不同模型生成的信号下,仍能保持稳定的探测性能。
“太极一号”:中国空间引力波探测的里程碑
2019年8月31日,我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成功发射,这是中国在空间引力波探测领域迈出的关键一步。该卫星在激光干涉测量精度、引力参考传感器测量精度等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太极一号”实现了我国迄今为止最高精度的空间激光干涉测量,位移测量精度达到百皮米量级,相当于一个原子直径的大小;引力参考传感器测量精度达到地球重力加速度的百亿分之一量级;微推进器推力分辨率达到亚微牛量级,可以精细调节一粒芝麻重量万分之一大小的推力。
为什么要在太空探测引力波?
引力波信号极其微弱,日常生活中任何物质的加速运动都能产生引力波,但非常微弱。即便是两颗1.5倍太阳质量的中子星以每秒1000转的速率绕转并合产生的引力波,在距离10的23次方米的位置能探测到的引力波强度也仅为10的负20次方。
空间引力波探测的波源特征所对应的天体质量和尺度,远大于地基引力波探测所对应的天体源。在空间能够探测到中低频段的引力波信号,能够发现天体质量更大、距离更遥远的引力波波源,揭示更为丰富的天体物理过程。空间探测所覆盖的是引力波波源最为丰富的频段,拥有大量可保证探测到的天体波源,可进行长时间观测,有利于确定波源位置。
展望未来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引力波探测将为人类揭示更多宇宙奥秘。通过观测黑洞周围物质的运动、辐射和引力透镜效应,科学家们能够间接检测和研究黑洞,从而揭示宇宙演化的历史并探索更深层次的物理学理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持续突破,将为人类理解宇宙起源和运行机制做出重要贡献。
正如英国天文物理学大师霍金所说:“引力波提供了看待宇宙的崭新方式,发现它们的能力,有可能使天文学起革命性的变化。”随着中国科学家在引力波探测领域的持续突破,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将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宇宙的奥秘,揭示更多关于黑洞和时空的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