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专家解析育儿误区:高知父母也要学会接受平凡
华东师大专家解析育儿误区:高知父母也要学会接受平凡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举办了家庭教育论坛,多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其中,上海体育学院教授、教育部高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贺岭峰,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庞维国的观点引发了广泛关注。
“高知”父母的教育误区
贺岭峰教授通过多个案例指出,许多高学历父母往往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这背后隐藏着对教育的偏见与误读。
“父母学历高,孩子自然不会太差”的看法其实是一个误区。遗传学上有一个说法,叫“均值回归”,是指父母在某一方面越出色,孩子就有可能在这一方面越平凡。而且,心理学有关智力研究表明,孩子的智力只有约50%受父母遗传影响,其余则受后天环境影响。“学霸”父母的孩子,学习成绩平平无奇其实也很正常。
重庆大学教授张小强在社交媒体中的自述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作为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一度认为自己会比小学文化程度的母亲更会教育孩子,但现实却让他发现,女儿上初中后,自己难以指导其学业,不仅数学题解不出来,语文英语也不一定能做对。
贺岭峰教授指出,很多家长尤其是高学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待往往较高,而他们倡导的教育方式,却未必是正确的。“‘双减’之后,上海曾有过一次较大规模的家长调查,结果显示,近20%的家长希望孩子的成绩能在班级中位列前5%。这本身就是另一个认知误区。”
庞维国教授则从家校共育的角度,探讨了家庭教育中的一致性原则应该如何正确运用。他认为,教育的一致性原则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但现实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家长和学校对孩子的要求一致过高,会导致孩子压力过大。
庞维国教授强调,家校共育应不仅着眼于学业提升,更需重视心理健康、良好习惯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在健全的支持体系中实现自我提升。在他看来,教育的一致性背后也存在悖论,如果理念、方向、做法不正确,则会起到反作用,且有时不一致反而能给孩子带来健康的发展。
科学育儿建议
基于上述观点,专家们给出了以下科学育儿建议:
调整期望值:父母需要明白并接受自己的孩子大概率只是个普通人。身处当下的多元社会,不可光看成绩,也要学会多元评价。
避免过度干预:孩子学习的好坏除了取决于智商,更重要的是动机。各种学习手段其实都是为了增强孩子学习的动机,引发学习兴趣,从而形成自主自愿学习的能力。而过度的监督、替代,既压抑了孩子个性化成长,也容易引发孩子对父母或逆反或“躺平”的情绪。
培养独立思维:当孩子开始“抬杠”时,这其实是青少年成长发育的必经阶段。会“抬杠”说明孩子长大了,开始有了独立的思维,“抬杠”能够有效刺激孩子思维的发展,这既是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也是孩子展示自我、发展思维能力的机会。
注重全面发展:家校共育应不仅着眼于学业提升,更需重视心理健康、良好习惯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在健全的支持体系中实现自我提升。
灵活运用教育原则:庞维国教授呼吁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孩子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育原则,强调了多元视角和角色分工,避免盲目追求一致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育儿之路没有捷径,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每位父母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反思和调整。正如贺岭峰教授所说:“不管自己多优秀,也要明白并接受自己的孩子大概率只是个普通人。如果孩子能够安于平凡,健康快乐地长大,其实也是一种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