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欣教授解读:日本侵华的政治动因
盛欣教授解读:日本侵华的政治动因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国防大学日本军事战略研究专家盛欣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探究二战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深层因素,是避免重蹈覆辙、珍爱和平的重要途径。从政治、经济、地缘到文化,多个维度的分析为我们揭示了那段黑暗历史背后的复杂动因。
政治决策:军国主义的崛起
1868年的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然而,这场改革并非全然进步,它在推动日本现代化的同时,也埋下了军国主义的种子。以山县有朋和吉田松阴为代表的政要提出:“既然闭关锁国无法抵御列强,那么日本就向海外积极扩张,通过侵略朝鲜和中国来补偿列强对日本的掠夺。”这种理念成为日本军国主义路线的起点。
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建立起强大的现代化军队。1894年的甲午战争和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亚洲的地位,也助长了其军国主义倾向。为了在这场全球性的资本主义体系争夺战中占得一席之地,日本不惜一切代价发动战争。
经济利益:扩张的驱动力
经济利益是驱动日本采取扩张主义的重要因素。19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革命及产业革命在欧美相继完成,为建立全球性的资本主义体系,夺取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欧美列强侵略的锋芒对准了落后的日本。日本政要意识到,要避免日本沦为工业化国家的殖民地,迅速完成资本积累,捷径就是向周边扩张。
日本通过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攫取了广大殖民地和巨大经济利益。尝到甜头的日本从此冲昏了头脑,接连不断地发动侵略战争。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濒于崩溃,此时日本生活水平低下,社会矛盾尖锐,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军队,严重刺激了日本军队的畸形发展。为了摆脱经济危机以及转移社会矛盾,日本走上了战争的道路。
地缘战略:资源争夺与生存空间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战略上容易被分割,而且战略纵深短浅,可以说是无纵深可守的国家。尤其是日本国内自然资源极为贫乏,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严重依赖外部,如原油99.9%依赖进口,经济活动依赖海上通道,日本的进出口总量约为十亿吨,其中99%以上依靠船舶运输。因此,获取资源和确保获取资源的海上通道的安全直接关系到日本的经济利益和生存利益。
这种地缘上的特点,以及维持生存的需要,使日本注定要把目光向外看,总想通过各种手段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但是,日本为了维护其在海外的经济利益和获得更多的资源,选择的是一条通向战争的道路。
文化传统:岛国性的扩张冲动
“岛国性”是日本近代战略目光外向的地理和民族特性的根源。它最终发展成为极端民族主义,推动日本走向侵略扩张的道路。而相对主义则是日本近代战略思维的哲学基础,它的表现是不分是非,甚至是非颠倒,最终导致急功近利的战略产生,成为侵略扩张由小到大的祸根。此外,神国思想也被当时的日本政要所利用,成为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思想理论基础。
盛欣教授强调,以史为镜,避免战争,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我们举行纪念活动的主要目的。探究二战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深层因素同样是为了避免重蹈战争覆辙。今时不同往日,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相信人类是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以和平方式解决所有一切难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