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江心屿》新书发布:揭秘千年双塔传奇
《温州江心屿》新书发布:揭秘千年双塔传奇
近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精心打造的《温州江心屿》大型画册正式出版。这本画册以精美的图片和详实的史料,全面展现了江心屿这座千年名屿的历史风貌和文化魅力。作为中国四大名屿之一,江心屿不仅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著称,更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而闻名于世。其中,东西双塔作为江心屿的标志性建筑,不仅是温州的地标性景观,更被列为世界历史文物灯塔,承载着千年的沧桑与传奇。
千年双塔:历史的见证者
江心屿上的东西双塔,分别矗立于屿上的东西两峰之上。东塔始建于唐代咸通年间(869年),西塔则始建于北宋开宝年间(969年)。两塔均为七层六面的砖木结构楼阁式塔,相距340米,遥相呼应。东塔高26米,底层每边长约4米,西塔高32米,底层每边长约3.5米。两塔的塔基均以素平砖石砌成,塔身采用单层空筒式结构,原塔内楼梯均已毁。除底层辟一主门外,其余各层各面均辟壸门(佛龛),内置佛像,西塔壸门内尚存石雕佛像16尊。腰檐较薄,出檐平缓,不设平座和栏杆,转角处设倚柱,东塔为方形,西塔为八角形,西塔尚存的塔刹为宝珠形。
两座塔的塔基均以素平砖石砌成,塔身采用单层空筒式结构。西塔保存较为完整,塔身倾斜,曾于1982年进行大修葺,但仍保持宋代风格。东塔则因历史原因被拆除塔顶,形成了独特的榕树景观。塔顶聚集了大量鸟雀,建于东塔下的英国驻温州领事馆难以忍受鸟粪,经过交涉清政府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拆除了东塔塔顶、腰檐和回廊等,后塔顶生出榕树,形成了今日双塔不同的外观形象。
世界历史文物灯塔:导航的智慧
江心屿双塔不仅是佛教文化的象征,更是古代温州港的重要航标。两塔位于瓯江入海口,古代船舶进出温州港的主航道上,且体量高大、远远可望,当两塔水平重叠成一线时可指向瓯江上的安全航道(北航道),与现代直线导标原理相吻合,且文献记载夜间塔上点灯,可为夜航船舶指引方向,故成为古代温州港的重要灯塔。1997年10月,双塔被国际航标协会(IALA)列为世界百座历史文物灯塔之一。
文化瑰宝:诗之岛的明珠
江心屿被誉为“诗之岛”,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近800篇诗作。宋代诗人杨蟠曾写道:“孤屿今才见,元来却两峰。塔灯相对影,夜夜照蛟龙。”生动描绘了双塔为夜航船只指引方向的景象。文天祥在《北归宿中川寺》中也提到:“万里风霜鬓已丝,飘零回首壮心悲。罗浮山下雪来未,扬子江心月照谁。”这些诗句不仅赞美了江心屿的自然美景,更赋予了双塔深厚的文化内涵。
结语
《温州江心屿》画册的出版,不仅是一次对温州历史文化的梳理和呈现,更是一次对千年文化传承的致敬。东西双塔作为江心屿的标志性建筑,见证了温州的千年沧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它们不仅是导航的灯塔,更是文化的灯塔,照亮了温州的历史,也指引着温州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