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龙骨坡遗址又有新发现!
巫山龙骨坡遗址又有新发现!
2024年度川渝地区重要考古发现报告会在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举行。会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吴雁汇报了巫山龙骨坡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新出土哺乳动物化石619件,其中包括巨颌虎粪便化石等重要发现,为探索东亚地区人类起源与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
巫山龙骨坡遗址
龙骨坡遗址的考古历程
巫山龙骨坡遗址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新城村,1984年由黄万波等中国古人类与旧石器专家发现。自1985年以来,遗址经历了多个阶段的系统发掘,出土了包括“巫山人”化石在内的多种古人类化石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共计116种哺乳动物化石,被命名为“龙骨坡动物群”。其中,“巫山人”化石是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揭示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填补了中国早期人类化石的空白。
截至2023年,遗址发现石制品1968件、有人工痕迹的哺乳动物肢骨堆积体2处、脊椎动物化石120种,其中哺乳动物化石118种。哺乳动物化石中含高等灵长类化石3种(“巫山人”下颌骨残块1件、上门齿化石1枚,巨猿牙齿化石15枚)。
植食性动物肢骨化石堆积
2024年考古新发现
在2024年考古发现中,发掘出土哺乳动物化石(骨、角、牙、粪便)619件,可鉴定的至少包括食肉目、长鼻目、奇蹄目和偶蹄目等。从发掘出土的情况来看,由于地层滑动及动物咬啃,绝大部分肢骨破损,化石保存不佳。
在巫山龙骨坡遗址考古发掘中,考古团队发现了原地埋藏的豺、鬣狗、巨颌虎的粪便化石,其中巨颌虎粪便化石是亚洲地区首次发现。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这是亚洲地区首次出土巨颌虎粪便化石,因其原地埋藏的特性,对复原巫山人生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次,此次发现表明在距今250万-200万年期间,遗址可能存在人类活动的间歇期,这可能对遗址的利用过程有新的认识。
在龙骨坡遗址南部发掘区发现两处疑似古人类的“活动面”,这两个区域发现有密集分布的动物化石及部分石制品和骨制品。南部东段发掘区的这个活动面目前揭露的面积约6平方米,初步观察有5个特征:一是可鉴定的动物种属有剑齿象、小种熊猫、麂子、丽牛、裴氏猪、鹿;二是动物的死亡年龄有幼年和成年的;三是有长轴的骨骼出土时基本呈水平状,长轴无一致规律,可排除流水的作用;四是骨片数量较多,断口边缘较平滑,很有可能是新鲜状况下破裂的,部分骨骼上疑似有人工痕迹;五是有石器和骨器伴生。综合这些特征,倾向于认为其形成可能是人为的。南部西段发掘区的这个活动面目前揭露的面积约1平方米,从已揭露的情况看,化石还在向北、西方向延伸。
未来研究方向
下一步,考古团队将对发掘出土的所有遗存,包括石制品、骨制品、动物化石粪便化石、沉积物、年代样品、鹅管、螺壳、钟乳石等开展跨学科分析,共同为复原龙骨坡遗址形成过程、文化遗存面貌特征、环境演变、年代框架等提供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