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泰山封禅大典:中国古代帝王的祭祀盛典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泰山封禅大典:中国古代帝王的祭祀盛典

引用
百度
12
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7%A6%E5%A7%8B%E7%9A%87%E5%B0%81%E7%A6%85%E6%B3%B0%E5%B1%B1/12608031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3%B0%E5%B1%B1%E5%B0%81%E7%A6%AA/1982829
3.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3%B0%E5%B1%B1%E5%B0%81%E7%A6%85/1982829
4.
https://news.cctv.com/2019/06/29/ARTIurLRFo8S1PwE8gp6cGFo190629.shtml
5.
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305/11/WS645cb00aa310537989373c17.html
6.
http://www.banyuetan.org/wh/detail/20210629/1000200033136031624955567267383219_1.html
7.
https://tabb.taian.gov.cn/art/2019/7/2/art_78317_6711651.html
8.
https://www.kdl.gov.cn/tzbDetail/cid/1840/aid/116246
9.
http://www.intotaishan.com/html/taishanwenhua/taishanfengshanwenhua/2019/1120/354.html
10.
https://zh.wikipedia.org/zh-hk/%E5%B0%81%E7%A6%85
11.
http://www.taian.gov.cn/art/2011/7/28/art_46736_4078126.html
12.
https://m.my0538.com/2021/0424/629369.shtml

泰山封禅大典是中国古代最隆重的祭祀仪式,自秦始皇首次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以来,历代帝王纷纷效仿,使之成为一种象征帝王正统地位和国家太平盛世的重要礼仪。泰山封禅不仅是宗教仪式,更是一种政治象征,体现了帝王的正统地位和国家的太平盛世。它对泰山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留下了大量碑刻、摩崖石刻等文化遗产。

01

泰山封禅的起源与发展

泰山封禅起源于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仪式。《史记·封禅书》、《论衡》和《韩诗外传》等典籍均记载了自炎帝以来七十二王封泰山的事实,可知这种典礼是远古时代活动在泰山周围的部落或氏族自然崇拜的原始祭天仪式。春秋时代,“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欲行封禅之礼,被名相管仲以祥瑞不现即天帝不承认而阻止;鲁之季孙氏亦有泰山之旅,结果被孔子所讥,理由是资格不够。可以说,此时的封禅泰山至少已成为齐鲁士人心目中一统天下的帝王所行的国家大典。也就是说代周而帝的统治者必须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方可得到天帝的认可,成为天下新的君主。这种理论起码已成为齐鲁大地共识,得到齐鲁士大夫的认同,寄托了他们渴望统一,渴望天下共主再生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

泰山封禅说为何被秦始皇所接受并如何付诸实践的?这要先从秦国历史谈起。秦国的祖先不同于其他诸侯国,而是直到秦襄公七年即公元前771年,始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而被封侯。至秦缪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但直到孝公时代“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会盟,夷翟遇之”。孝公认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遂下决心变法图强。武王曾说“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这种被东方诸侯国卑视的遭遇深深埋藏于历代秦国统治者的心里,成为他们励精图治、蚕食诸侯、最终兼并天下的动力,也成为拥有天下后发泄私愤、炫耀功绩的必然择。因此,秦始皇得天下后,一方面企图毁灭所有的鄙视自己的痕迹。“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发泄多年来沉积在胸中的被诸侯鄙视的窝囊之气,也开了后代统治者消除异己文字之先例。另一方面,厚积勃发,以十倍的热情注重形式上的炫耀,否则,无以称成功,传万世。这就是秦始皇统一不久便热衷于封禅典礼的历史的和心理的基础。

我们再从宗教祭祀的角度来看,自三代以来,祭祀天帝的权利逐渐成为帝王的专利和标志。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秦国的历代统治者深谙此道,正是沿着军事和祭祀两条战线进行统一全国的事业。早在秦襄公被封为诸侯不久便开始了争取天帝祭祀权利的过程。他自以为承继少昊氏神灵,于公元前770年设置西峙祭祀白帝。据司马贞考证:“峙,言神灵之所依止也。谓为坛以祭天也”。司马贞认为“秦是诸侯而陈天子郊祭,实僭也,犹季氏旅于泰山祭”。正如司马迁所言“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峙用事天帝,僭端见矣”。而后,秦宣公立密峙于渭南,祭祀青帝(前674年),秦灵公在吴阳置上峙祭祀黄帝,置下峙祭祀炎帝。也就是说,伴随着秦发展的进程,其统治者争取祭祀天帝权利的步伐亦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秦始皇的秦山封禅正是实现了自秦襄公以来的历代君主企图以天下共主的身份名正言顺地祭祀天帝的梦想。

泰山封禅是如何被秦始皇接受的,史无明确记载。但与封禅说有关的五德终始说的西行却有明确的记录,“及秦帝而齐人奏之”。秦始皇欣然接受并按照秦代周而应为水德的理论,整理了新生的秦帝国的政治社会制度,色尚黑,民为黔首……可以说,五德终始论为秦始皇认识和了解齐鲁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也为泰山封禅说打开了通向建立秦朝的大门,而后便有了封禅泰山之举。关于二者的关系,顾颉刚先生认为,“同出于一个目的,就是受命的天子得到他的符应;不过得到了符应之后,五德说希望他走出制度,封禅说希望他到泰山上祭天”。今人黄松先生亦认为封禅说是以五德终始论为依据的。我们同意两位先生的结论。在一定意义可以说封禅是形式,五德终始论是内容:后者通过前者而体现,前者由于后者而充实。它们互相依存,共同承担了秦始皇拥有天下的理论依托和礼仪根据。

02

封禅大典的仪式流程与象征意义

封禅大典的仪式流程严谨而庄重。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的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封禅分为“封”和“禅”两部分。“封”是在泰山顶筑坛祭天,“禅”是在泰山下小山除地祭地。仪式包括登封、降禅、刻石纪功等环节,象征着帝王受命于天、治理天下的权威。

封禅的具体仪式富有象征性。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解释道:“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父之基,广厚也;刻石纪号者,著己之功绩以自效也。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附梁父之阯以报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于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礼记正义》则云:“祭天则燔柴也,天谓日也;祭地,瘗者,祭月也。”封禅的种种目的与象征,都包含着一层更为深潜的意识: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03

历代帝王的封禅盛况

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首次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他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登临泰山之巅,筑坛祭天,并刻石颂德。秦始皇的封禅开启了泰山封禅的先河,为后世帝王树立了榜样。

汉武帝刘彻是另一位热衷于封禅的帝王。他在位期间多次登临泰山举行封禅仪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的封禅大典。此次封禅规模宏大,汉武帝不仅在岱顶立石,还在泰山下东南方燔柴祭天,随后登顶行封礼,最后在梁父山禅祭。封禅结束后,汉武帝改年号为元封,并在明堂接受群臣朝贺。

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于麟德二年(665年)共同主持了泰山封禅大典。此次封禅规模空前,不仅有文武百官、扈从仪仗参与,更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随行。封禅仪式在泰山下的封祀坛、山顶的登封坛以及社首山的降禅坛依次举行,展现了大唐盛世的辉煌。

宋真宗赵恒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举行封禅大典,此次封禅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宋真宗通过封禅仪式,强化了皇权的正统性,同时也借此机会展示国力,稳定民心。

04

泰山封禅大典的现代演绎

为了传承和弘扬泰山文化,现代人通过大型山水实景演出《中华泰山·封禅大典》,重现了五朝六帝的封禅盛况。演出以泰山为背景,运用声光技术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让观众在约80分钟的时间里,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秦始皇的金戈铁马、汉武帝的儒风雅乐、唐高宗的盛世气象、宋真宗的艺术王朝以及清康熙的康乾盛世。

演出的舞台及观众区均依泰山山势而建,主演区的基本形态像一个巨大的封禅台,观众席四面是隐隐青山、潺潺溪水,观众在月夜星空下,亦可感受徐徐山风。《中华泰山·封禅大典》不仅填补了泰安市文化演艺产品、夜间休闲旅游的空白,更与泰山传统的观光产品优势互补,为泰山古老的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泰山封禅大典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祭祀仪式,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帝王祭祀天地的仪式,更是中国古代政治、宗教和文化的重要象征。通过了解泰山封禅大典,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帝王的雄心壮志,更能体会到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