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推荐:校园里的抗抑郁课
国家卫健委推荐:校园里的抗抑郁课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要求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并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一举措引发了广泛关注,旨在帮助青少年及时发现并应对心理问题。
政策背景:校园里的抗抑郁课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方案,要求加大对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群、高压职业人群等抑郁症防治重点人群干预力度。其中,针对青少年群体,方案提出:
- 中学、高等院校均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 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 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
- 每学期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授课
- 指导学生科学认识抑郁症,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教育部也在官方网站发布《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答复的函》,明确提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现实需求: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
据“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其中,重性抑郁障碍占2.0%,这意味着我国有超过300万青少年正遭受抑郁症的困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教授、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郑毅指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竞争激烈,家庭结构变化、独生子女问题、网络成瘾等都给青少年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而家庭对心理卫生知识的缺乏,以及患者、家属的病耻感,导致不少患者耽误了最佳治疗期。
具体措施:构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 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
- 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 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
- 认识心理异常现象
- 掌握心理保健常识
具体到不同学段,教育内容各有侧重:
- 小学低年级: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感受学习乐趣,培养友情
- 小学中高年级:调整学习心态,提高自信心,克服厌学心理
- 初中年级:适应中学学习环境,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
国际视野:发达国家的经验借鉴
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美国,如今主要发达国家在课程设置、组织机构建设、工作人员培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例如,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括:
- 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 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
- 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
- 家庭、学校、社区联动的心理健康支持网络
未来展望:构建全方位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专家建议,应尽快建立市、区、街道三级精神卫生防护体系,让居民能够就近就便地得到咨询。同时,通过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提早预防儿童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
对于抑郁症的治疗,专家建议采取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卢瑾表示,药物治疗可以调节大脑里影响情绪的化学物质,心理治疗则可以解决负性生活事件和思维问题。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黄悦勤强调,发现有抑郁障碍的患者亲友,应该鼓励他们面对现实,是身体有病了该去看病,而不是要埋怨,不要指责,不要讽刺挖苦,你这么不坚强,你这么胆怯,而是要鼓励他们积极就医。
专家提醒,保持规律作息、不要熬夜、积极运动、多晒太阳是目前已知的预防抑郁情绪的有效手段。
通过校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普及,我们期待能够科学认识抑郁症,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