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彭凯平:如何帮助患抑郁症的孩子?
清华教授彭凯平:如何帮助患抑郁症的孩子?
最新《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2)》显示,我国18岁以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占比达30.28%,18-24岁人群更是高达35.32%。这一数据令人震惊,也凸显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紧迫性。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系主任彭凯平教授指出,亲子关系是引发青少年抑郁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占比高达68.04%。这表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何识别孩子的心理问题?
彭凯平教授提出了五个关键维度,帮助家长及时发现孩子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行为变化:原本活泼好动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或者原本喜欢社交的孩子开始回避人际交往,这些行为上的显著变化可能是心理问题的信号。
睡眠问题:长期失眠或过度嗜睡都值得关注。如果孩子经常抱怨睡不好,或者白天总是无精打采,这可能不仅仅是生活习惯问题。
食欲变化: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都可能与心理状态有关。如果发现孩子饮食习惯发生明显改变,应及时关注。
人际冲突:频繁与家人、朋友发生争执,或表现出异常的攻击性,可能是心理压力的外在表现。
退缩行为:不愿意与家人交流,回避社交活动,甚至出现自我封闭的倾向,这些都是需要警惕的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表现偶尔出现是正常的,但如果持续五天以上,就需要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
彭凯平教授提出了三个关键原则,简称“3C原则”:
Contact(亲近):增加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如拥抱、牵手等。鼓励孩子参与户外活动,帮助他们走出封闭的空间。
Communication(沟通):每天保证至少30分钟的深度交流时间,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困扰。
Collective(集体活动):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健康的社交关系。帮助他们找到兴趣爱好,重建生活信心。
此外,彭凯平教授还提出了情绪调节的“八正法”,包括平稳呼吸等简单实用的技巧,可以帮助孩子在情绪低落时进行自我调节。
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贾福军提醒,当孩子出现严重的情绪问题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但轻度抑郁症可以通过心理治疗解决,中重度抑郁症则需要药物治疗配合。重要的是,家长要避免对抑郁症存在误解,如认为“想得开就不会得抑郁症”,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
如何预防青少年抑郁症?
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避免过度严厉或过度溺爱,保持开放的沟通渠道。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培养多元价值观:避免过度强调学业成绩,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鼓励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
提供情感支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感。
青少年抑郁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作为家长,及时识别问题、科学应对、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支持,是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