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和平教授:乳酸菌研究的拓荒者
张和平教授:乳酸菌研究的拓荒者
“让中国酸奶用上中国菌种”,这是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张和平投身乳酸菌研究的初衷。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他带领团队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乳酸菌种质资源库,破解了乳酸菌产业的“卡脖子”难题,不仅打破了国外菌种的垄断,更为我们揭示了乳制品对人类健康的深远影响。
乳酸菌:肠道健康的“守护者”
张和平教授团队的研究表明,乳酸菌对肠道健康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他们从全球32个国家采集自然发酵乳制品样品,分离、鉴定和保藏了47573株乳酸菌菌株,建立了目前全球最大、种类最全的乳酸菌种质资源库。基于这个资源库,团队筛选出104株具有优良特性的乳酸菌,其中干酪乳杆菌Zhang、植物乳杆菌P-8和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V9等菌株,不仅改变了我国缺乏优良益生乳酸菌的现状,也丰富了国产益生乳酸菌的资源。
研究发现,这些乳酸菌不仅能调控肠道菌群,还能清除腐败物质,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例如,干酪乳杆菌Zhang在维护肠道菌群年轻化、提升免疫力、保护肝肾健康以及调节血脂代谢方面具有显著功效。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乳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关于乳制品健康益处的信息。
不同工艺乳制品的营养价值
针对市场上关于常温奶和巴氏奶营养价值的争议,张和平教授通过实验给出了权威答案。他联合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多个权威院校,从感官变化、微生物指标、理化性质变化、营养成分、营养吸收等维度进行测试和观察。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加工工艺的牛奶,在人体从中所摄取的最主要的营养物质——蛋白质和钙的吸收及健康功效上没有差异。
维生素B虽略有差别,但人体摄取维生素的主要渠道是水果和蔬菜,不同生产工艺的牛奶中所含维生素对饮用者的影响都微乎其微。这一结论与国际乳业联合会(IDF)早在1990年就明确给出的结论一致,不论常温奶还是巴氏奶,在加工过程中,蛋白质(含赖氨酸)、钙、脂肪的营养价值没有变化。
从实验室到餐桌:科研成果产业化
张和平教授不仅致力于基础研究,更注重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他带领团队创制了菌株高效互作和精准配伍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菌株、技术和产品的垄断,实现了乳酸菌在制剂制造、乳品加工和奶牛养殖的创新应用。目前,张和平团队的研究成果已在23家乳品企业、64家食药企业、59个万头牧场推广应用,成功实现产业转化。
2020年,在张和平带领的科研团队的推动下,北京科拓恒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上市(SZ 300858 ),这也是国内乳酸菌产业第一股。如今,张和平团队的研究成果已在23家乳品企业、64家食药企业、59个万头牧场推广应用,打破了国外菌株、技术和产品垄断,扭转了我国乳酸菌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
未来展望:乳酸菌研究的新征程
尽管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张和平教授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他正在带领团队建设亚洲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乳酸菌产业化智慧工厂,目标是实现乳酸菌制品在健康食品、发酵乳品、动物健康养殖、活菌药物等全产业链应用。同时,他也在积极培养青年科研人才,为我国乳酸菌研究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张和平教授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我国乳酸菌产业的发展,更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关于乳制品健康益处的信息。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而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则是实现突破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