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三千年前的占卜智慧
甲骨文:三千年前的占卜智慧
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汉字的早期形式,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甲骨文的发现
甲骨文的发现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1899年。河南北部的安阳是商王朝的都城,商王朝是距今3000多年前的一个王朝,被西周攻破后成为一片废墟。
红色标注位置为安阳小屯村
废墟上开始有人居住是在明朝时期,到了清朝人口增加,需要扩大耕地范围,这才从地下刨出了甲骨碎片。这些碎片被认为是药材“龙骨”,被卖到中药铺。
有一天,这些药材被卖给了北京国子监祭酒王懿荣。王懿荣发现这些碎片上有文字,这些文字比汉代文字更古老。他开始收集这些甲骨,并在去世后将其分赠他人。
王懿荣
1917年,著名学者王国维在甲骨文认字方面取得突破,认出了许多商王朝国王的名字。这些发现证明了甲骨文确实是商王朝的文字。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派董作宾到河南安阳发掘,证实了安阳确实出甲骨,并可能继续发掘。这导致了对安阳殷墟的长期考古发掘,一直持续到今天。
甲骨文的造字方法
甲骨文的造字方法主要有三种:象形、会意和形声。
象形字是最基本的造字方法,如“鱼”字就是一个鱼的形状。会意字则是将两个或多个构件组合在一起产生新的意义,如“牢”字表示圈住的羊或牛。形声字则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组成。
甲骨文的内容
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涉及祭祀、战争、狩猎等,还包括天象、病患等记录。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社会结构和文化面貌。
甲骨文与毛笔字
虽然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商朝人日常书写都是用刀刻的。实际上,商朝人更常用的是毛笔字。考古发现的许多证据表明,商朝人已经掌握了毛笔书写技术。
占卜方法
占卜是商朝人判断吉凶的重要方式。占卜时,先在龟甲或兽骨上钻凿小坑,然后用火烧,根据产生的裂纹判断吉凶。虽然美国学者曾尝试通过裂纹的夹角来解读吉凶,但目前还没有找到规律。
甲骨文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商朝历史文化的信息,让我们得以了解这个古老文明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