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与王维:两首跨越时空的思乡之作
白居易与王维:两首跨越时空的思乡之作
思乡之情流淌在每一位游子的心间。无论是白居易在邯郸驿里的冬至之夜,还是王维在重阳佳节对山东兄弟的思念,都凝聚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两首充满深情的诗篇,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乡愁。
诗作原文与赏析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白居易的这首《邯郸冬至夜思家》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冬至之夜游子思乡的画面。首句“邯郸驿里逢冬至”,点明了时间和地点,为全诗奠定了凄清悲凉的基调。冬至本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时节,而诗人却身处驿站,孤独无依,这种反差让人倍感凄凉。
“抱膝灯前影伴身”,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独坐灯前、形单影只的寂寥景象。抱膝的动作透露出诗人的孤独和无奈,而灯前的影子则更增添了夜的寂静和诗人的寂寞。
后两句“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则是诗人想象家中亲人在夜深人静时围坐一起,谈论着远方的自己。这种想象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家人的深深思念,也表达了诗人对团聚的渴望和对家乡的眷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样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佳作。首句“独在异乡为异客”,直接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和处境,也为全诗奠定了孤独思乡的基调。在异乡为客,举目无亲,这种孤独感在佳节时分尤为强烈。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道出了无数游子的心声。佳节本是家人团聚、共庆欢乐的时刻,而游子却身处异乡,无法与家人团聚,这种无奈和思念让人倍感心酸。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则是诗人想象家人在重阳佳节登高望远、遍插茱萸的情景。这种想象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和关爱,也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诗人在这里用“少一人”来暗示自己不在场,使得全诗充满了深情和韵味。
写作背景
白居易和王维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广泛传颂于后世。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是在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中创作出来的。白居易在创作《邯郸冬至夜思家》时,正值他宦游在外、远离家乡之际,而王维在创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也是身处异乡、思念家乡和亲人。这种相似的经历和心境使得两首诗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和交融。
后代对白居易和王维的这两首诗给予了高度评价。人们认为这两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韵味悠长。它们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的价值观念。同时,这两首诗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练习题
选择题
下列关于《邯郸冬至夜思家》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 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景象。
B.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
C. 《邯郸冬至夜思家》是王维的作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白居易的作品。
D. 《邯郸冬至夜思家》主要描绘了冬至之夜的热闹景象。
答案:B
解析:《邯郸冬至夜思家》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诗作,故B项正确。A项错误,因为两首诗分别描写的是冬至和重阳节的景象;C项错误,因为《邯郸冬至夜思家》是白居易的作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的作品;D项错误,因为《邯郸冬至夜思家》描绘的是冬至之夜的寂寥景象。
解析题
请分析《邯郸冬至夜思家》中“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答案:“抱膝灯前影伴身”描绘了诗人在灯前独自抱着膝盖,只有自己的影子作伴的场景。这一描绘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在寒冷的冬至夜,诗人远离家乡和亲人,身处陌生的驿站,形单影只,这种情境使得“抱膝灯前影伴身”的形象更为凄凉和孤独。同时,“影伴身”也暗示了诗人的无奈和自嘲,唯有影子相伴,凸显了诗人的孤寂和无助。
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虽然写于不同的时间和背景,但都深刻地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这种情感是普遍而深刻的,它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通过这两首诗,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深情,也能体会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
在文章中,我们已经对两首诗进行了详细的赏析,并设计了一道选择题和一道解析题。这些练习题旨在帮助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首经典诗篇。通过练习,学生们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诗歌情感、意境和艺术手法的理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