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朔的灯谜智慧:元宵节猜灯谜大挑战!
东方朔的灯谜智慧:元宵节猜灯谜大挑战!
“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
这段话出自《汉书·东方朔传》,是东方朔自荐时所说的一番话。这位来自平原郡厌次县的青年,凭借这番既自夸又不失幽默的言辞,成功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
东方朔(前154年-前93年),字曼倩,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辞赋家。他博学广识,能言善辩,善于以诙谐的语言和方式陈说国政大事,甚得汉武帝赏识。武帝时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生性诙谐,言辞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能时时察言观色,直言切谏。
东方朔的智慧不仅体现在他的政治才能上,更表现在他处理日常事务中的机智与幽默。有一次,汉武帝玩射覆的游戏时把壁虎藏在盂中,却没有人猜中。东方朔向武帝自请说:“臣曾学《易》,请允许我猜猜是什么。”于是他将蓍草排成各种卦象,回答道:“我认为说它是龙却无角,说它是蛇又有足,肢肢而行脉脉而视,善于爬墙,这东西不是壁虎就是蜥蜴。”于是汉武帝赐给东方朔十匹帛。
东方朔的智慧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与元宵姑娘的故事。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诚心祷告,这事准可太平无事。”汉武帝听信了这话,传旨依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汉武帝命宫人元宵做好汤圆,让宫女从宫中到民间广为散发。元宵姑娘借此机会,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家人。为了感谢东方朔的恩德,她将自己的名字“元宵”作为这种食物的名字,从此,每年的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以此来纪念这个美好的故事。
东方朔的智慧与元宵节的灯谜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灯谜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隐语”,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秦汉以后,这种风气更加盛行,西汉曹娥碑后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射“绝妙好辞”,即是“隐语”。至南宋时,每逢元宵佳节,文人墨客把谜语写在纱灯之上,供人们猜测助兴。灯谜至此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灯谜了。至明清时代,春节前后各城镇皆张灯悬谜,盛况空前。
让我们尝试设计几个具有东方朔特色的灯谜:
谜面:一位老人骑着一头牛,走遍了五湖四海,却从未离开过长安城。(打一历史人物)
谜底:东方朔(“朔”字拆解为“东”和“月”,月亮代表牛,老人代表“老”,合起来就是“朔”)谜面:汉武帝时期,有一位官员,他身高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打一历史人物)
谜底:东方朔(谜面直接引用了东方朔自荐时的描述)谜面:一位官员,他既能与汉武帝谈笑风生,又能为百姓排忧解难,他的智慧让所有人都为之惊叹。(打一历史人物)
谜底:东方朔(这个谜语概括了东方朔的主要特点)
东方朔的智慧和幽默,不仅为汉武帝解决了许多问题,也深深影响了后世。他的故事被后人传颂,成为了一种智慧与幽默的象征。同时,东方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文学作品,如《七发》、《十思疏》等,至今仍被学者研究和传颂。
东方朔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智者的智慧和勇气。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幽默,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贡献,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中级读者,通过阅读东方朔的故事,我们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能从中汲取智慧,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