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方民俗到文旅顶流:泉州蟳埔簪花的“出圈”之路
从地方民俗到文旅顶流:泉州蟳埔簪花的“出圈”之路
“泉州簪花,把浪漫和春天戴在头上。”这句诗意的描述,如今已成为泉州蟳埔村的真实写照。2024年,这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闽南渔村,凭借独特的“簪花围”民俗,吸引了超过850万人次的游客,带动旅游收入达18亿元,线上话题量更是突破百亿。从一个地方特色文化,到一张地方文旅名片,再到一个文化符号,蟳埔簪花的“出圈”之路,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
海丝文化孕育出的独特民俗
蟳埔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渔村。这里的人们世代以海为生,形成了独特的渔家文化。蟳埔女的“簪花围”习俗,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簪花围”由花围与发簪组成,骨制的发簪和用玉兰、山茶、菊花等鲜花制作的花围,随四季时令与个人喜好变化。蟳埔女将长发扎成马尾,盘起后用发簪固定,再围绕发髻环戴数层鲜花花串。这种独特的头饰,不仅体现了蟳埔女对美的追求,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蟳埔簪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泉州不仅是一个繁忙的贸易港口,更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舞台。蟳埔女的簪花习俗,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据考证,蟳埔女“戴簪花圈,插象牙筷”的头饰,是从宋代从中亚流传过来的。而蟳埔村中保存至今的蚵壳厝,更是见证了这段辉煌的海丝历史。
从地方民俗到文化符号
蟳埔簪花的“出圈”,并非偶然。这一传统民俗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人的目光,背后是扎实的保护之功与传承之力。
自2008年以“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来,这项习俗得到了良好的整体性保护。相关部门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同努力,将簪花技艺引入高校和中小学课堂,还走出国门开展文化交流。如今,簪花元素被巧妙地融入闽南戏曲、舞蹈和时装设计中,展现出丰富创意。
在社交媒体时代,蟳埔簪花更是借助“互联网+明星”效应迅速走红。2023年,蟳埔簪花首次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关注,随后热度持续攀升。游客们不仅可以在现场体验簪花围的制作,还可以穿上传统服饰,在古老的蚵壳厝前拍照留念。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蟳埔簪花的魅力得以全方位展现。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启示
蟳埔簪花的成功“出圈”,为我们提供了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宝贵经验。
一方面,文化传承需要扎实的基础。蟳埔簪花之所以能够持续吸引游客,是因为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保护工作。从校园教育到国际交流,从传统技艺到现代创新,每一环节都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的尊重与呵护。
另一方面,文化创新需要与时俱进。在保持文化内核的同时,蟳埔簪花通过现代手法重新诠释传统美学,让古老的文化符号焕发出新的生机。无论是与现代服饰的搭配,还是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
当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追求创新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对传统的敬畏之心。正如温州大学华侨学院瓯江特聘教授游红霞所说:“民间文化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得到活态传承。但无论在神明的外形上怎么调整,‘游神’的核心基因不能更改,那就是:趋吉纳福,弘扬神明的优秀品德与文化精神,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蟳埔簪花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它不仅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在保护与创新的双重驱动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像蟳埔簪花这样的传统文化,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