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平改坡”:20年城市更新的先行探索
上海“平改坡”:20年城市更新的先行探索
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实施“平改坡”工程的城市,自1999年启动该项目以来,已累计完成7190幢房屋改造,不仅有效改善了居民居住条件,也显著提升了城市整体风貌。这一工程的实施,不仅解决了房屋渗漏问题,还提升了建筑的保温效果,成为城市更新改造的典范。
政策实施:规模与成效
上海的“平改坡”工程始于1999年,最初是为了解决老式公房的保温隔热问题。这些建于1960-1980年代的住宅,由于建设标准较低,普遍存在冬冷夏热的问题,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工程实施后,不仅有效解决了渗漏问题,还显著提升了建筑的保温效果,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
技术创新:引进加拿大木桁架技术
在“平改坡”工程中,上海大胆引进了加拿大“木桁架屋顶结构”技术,成为全国首个采用该技术的城市。这一创新不仅优化了施工效率和质量,还带来了显著的环保效益。
据介绍,在这一项目中采用的木料全部来自加拿大,屋顶结构也完全在工厂预制,再拿到现场安装,因此基本未对居民作息造成太大影响。这项技术环保绿色,木料对人体完全无伤害,而且在建造过程中节电节水污染少,若干年拆除后可自然降解,这些都优于传统的钢结构屋架,此外,节能效果也优于钢结构30%,在防火标准上也完全满足技术规范要求,使用期限则大于50年。
徐汇区吴兴路30弄试点居民楼的业主委员会主任马锐告诉记者,木桁架结构施工周期很短,前后不超过一个月,比传统钢结构技术要缩短一半左右,而且安装简便,没有太大噪声。其成本也比同类钢结构要降低一定比例。
居民反馈:满意与期待并存
“平改坡”工程得到了大多数居民的认可。以北京为例,西城区百万庄街道一座1983年建成的3层平屋顶住宅,在改造后冬季室温从18度提升至22度左右,保温效果显著改善。在上海,杨浦区在2018年后启动的“美丽家园”项目中,每年完成50-60万平方米的改造量,持续优化居住环境。
然而,改造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部分顶楼业主私自将夹空层改建为阁楼,用于居住或储物。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相关规定,还可能对建筑结构造成安全隐患。对此,城管执法部门及时介入,通过宣传教育和执法行动,促使业主自行拆除违法建筑,恢复原貌。
问题与挑战:持续优化中
尽管“平改坡”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部分改造后的房屋出现漏水问题,这与材料质量、施工质量和后期维护密切相关。此外,改造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沟通不畅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全国推广:上海经验的借鉴意义
上海的“平改坡”经验为全国提供了宝贵借鉴。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
-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建筑特点选择合适的改造方案
- 资金筹措: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减轻财政压力
- 技术支撑:引入先进技术和专业团队,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 居民参与:充分听取居民意见,确保改造方案符合实际需求
- 后期维护:建立长效物业管理机制,确保改造效果可持续
随着全国老旧小区改造的深入推进,“平改坡”工程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上海的经验表明,通过科学规划、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管理,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居住环境,让城市更新真正惠及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