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天津老城厢:鼓楼与天后宫的历史文化之旅
探秘天津老城厢:鼓楼与天后宫的历史文化之旅
近日,“天津青年梦想家”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少年说”活动,带领青少年们走进天津老城厢,通过观古建、学非遗、扎放风筝等活动,深入了解天津的历史与民俗。这场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更加热爱家乡文化,也让更多人关注并传承天津的老城厢文化遗产。
鼓楼:见证城市发展的历史地标
天津鼓楼,这座见证了天津600多年沧桑变迁的古老建筑,如今依然矗立在城市中心,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辉煌历史。鼓楼初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天津设卫筑城,而此时的鼓楼也只是一个土堆而已,到明弘治年间(公元1493年左右),才将原来的土城固以砖石,并于城中心十字街处建鼓楼,此时的鼓楼便初见规模。
鼓楼为三层砖城木楼,楼基为砖砌方形城墩台,楼的四面设有拱形穿心门洞,对应着天津老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鼓楼顶部为木结构重层歇山式顶,内悬唐宋制式铁铸大钟。大钟早晚共敲108响。清代天津诗人梅小树在鼓楼中撰写了一副抱柱联:“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
1921年,民国政府重建鼓楼,天津书法家华世奎书“镇东、安西、定南、拱北”,镌于鼓楼四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11月7日,天津鼓楼拆除。1994年,天津老城厢地区改造。2000年11月25日,地处老城厢中心的天津鼓楼开工重建。2001年9月28日,新天津鼓楼建成。新鼓楼高27米,占地27平米,为钢混结构的砖城木楼,底部设有须弥基座,主体木楼为明清木作大式,外设殿式旋子彩画,灰色简瓦,绿琉璃券边,汉白玉栏杆,斗拱和飞檐。顶部为重檐歇山屋顶。砖城四面为明式七券七伏锅底券拱门,四座拱门的上方的汉白玉城门石上恢复原有镇东、安西、定南、拱北字样。
鼓楼不仅是天津老城厢的地理中心,更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登上鼓楼,俯瞰四周,可以清晰地看到天津老城的格局。鼓楼博物馆中详细展现了天津的起源形成以及天津卫的整体历史。博物馆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上层楼内一口铁铸的大钟,曾经人们用它来报时,早晚共敲钟108响不多不少,以司晨昏,启毕城门。
天后宫:妈祖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与鼓楼相距不远的天后宫,是天津另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地标。始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先于天津设卫(1404年),是全国三大妈祖庙之一。天后宫坐西朝东,占地面积5352平方米,建筑面积1734平方米。沿中轴线自东向西依次有戏楼、幡杆、山门、牌楼、前殿、正殿、凤尾殿、藏经阁、启圣殿。两侧配以钟楼、鼓楼、关帝殿、财神殿、其他配殿及过街楼张仙阁等建筑。
天后宫不仅是妈祖文化的传播中心,也是天津民俗文化的展示窗口。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这里都会举办盛大的“送妈祖回娘家”民间酬神庙会,被称为“皇会”。改革开放后,天津挖掘妈祖文化,举办了春季大典、端午节祈福等系列纪念活动,推陈出新组织妈祖文化旅游节等。2016年9月,更在塘沽营城镇蔡家堡村建成世界最高的花岗岩妈祖站像一尊,弘扬妈祖文化。
文化传承与创新:老城厢的新活力
如今的鼓楼和天后宫,不仅是历史文化地标,更成为了天津城市文化创新的载体。鼓楼周边的商业街汇聚了众多特色店铺,从传统手工艺品到现代时尚品牌,应有尽有。而天后宫则成为了展示天津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天津青年梦想家”组织的非遗“少年说”系列活动,正是这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体现。通过这样的活动,青少年们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天津的历史文化,更能够成为文化传承的使者,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递给更多的人。
天津鼓楼和天后宫,这两座承载着天津历史记忆的文化地标,如今正以全新的姿态,展现着这座城市的魅力。它们不仅是天津的过去,更是天津的现在和未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天津老城厢,感受这份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