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建设:长三角地区的创新实践与未来展望
数字乡村建设:长三角地区的创新实践与未来展望
数字乡村建设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长三角地区,40个数字乡村建设典型案例的发布,展现了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巨大潜力。从浙江德清的全域宜机化改造,到安徽“数字庙山”的高效治理,这些实践生动诠释了数字技术如何重塑乡村面貌。
政策引领下的数字乡村建设
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和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截至2021年底,全国51.2万个行政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村级单位通宽带比例从实施电信普遍服务初期的不足70%提升至100%。目前,约72%的村庄宽带入户率在80%及以上,网络宽带农户普及率已达较高水准。
智慧农业引领生产方式变革
智慧农业融合了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实现了精准管理。通过集成传感器网络、无人机巡检、智能灌溉系统、精准施肥技术、病虫害远程监测预警等功能,实现了农业生产全链条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
在活动现场启动的“长三角数字乡村成果展”上,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易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带来的智慧农业设施,描摹出当下长三角数字乡村的前沿生产场景。
数字化赋能农村经济新活力
在浙江柯城,联合阿里巴巴集团建立了中国首个村播基地,曾创下“2秒卖出2万单”的成绩,至今共培养村播人才近万名,营业收入31.28亿元,带动村集体增收782万元。
在江苏, “水韵江苏”乡村旅游精品馆,通过数字化手段,将江苏的水乡风光、文化特色与旅游相结合,打造了一个线上线下融合的乡村旅游平台,不仅提升了游客体验,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仍需进一步加强,乡村信息服务平台需更贴近农民需求,农民的数字素养也有待提升。
未来,数字乡村建设将继续深化,不仅带来生产力的跃升,也创造大量就业,形成新业态、新模式和新组织形式,让更多人享受到便利和红利,为迈向共同富裕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