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从权臣到悲剧收场
长孙无忌:从权臣到悲剧收场
长孙无忌,这位唐朝初年的重臣,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心腹谋臣,也是唐高宗李治的顾命大臣。然而,这位权倾朝野的大臣最终却因权力斗争而被逼自缢。他的故事,不仅揭示了宫廷政治的残酷,也反映了李治和武则天的政治手腕。
从玄武门之变到凌烟阁功臣
长孙无忌出身鲜卑贵族,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他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与李世民关系甚好。在晋阳起兵后投奔李渊,成为李世民的心腹谋臣。他最重要的功绩,是在玄武门之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当时,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联合谋害李世民,长孙无忌与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日夜劝说李世民先发制人。最终,在长孙无忌的策划下,李世民成功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登上皇位。
李世民即位后,长孙无忌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后又升任吏部尚书。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长孙无忌位列第一,被封为赵国公。他不仅在军事上有卓越贡献,还参与制定了《贞观律》,为唐代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高宗朝的权力巅峰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临终前委任长孙无忌为顾命大臣。李治即位后,长孙无忌被封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朝中重臣。他与褚遂良一同辅政,掌握朝政大权。然而,长孙无忌的权力巅峰并未持续太久。
与武则天的矛盾激化
长孙无忌的悲剧始于他与武则天的矛盾。在废立皇后的问题上,长孙无忌坚决反对废黜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尽管唐高宗多次试图通过赏赐和拉拢争取长孙无忌的支持,但他始终立场坚定。这种不近人情的态度深深刺痛了唐高宗,也为长孙无忌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显庆四年(659年),中书令许敬宗迎合武则天的意旨,诬告长孙无忌谋反。唐高宗没有进行任何调查,就将长孙无忌发配黔州。三个月后,在袁公瑜等人的逼迫下,长孙无忌被迫自缢身亡,享年六十三岁。
悲剧收场
长孙无忌的死,表面上是武则天的报复,实则是唐高宗李治的权力清算。作为太宗的第九子,李治一直生活在长孙无忌的庇护下,这让他感到压抑。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治渴望独掌大权,而长孙无忌的存在成为他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大障碍。废立皇后之争只是导火索,真正的原因是君臣之间的权力斗争。
长孙无忌的一生,见证了唐朝从建立到鼎盛的历程。他辅佐两代皇帝,为唐朝的稳定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在宫廷政治的漩涡中,这位功勋卓著的大臣最终没能逃脱悲剧的结局。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唐朝权力更迭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