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信·荆楚》:用300封红色书信讲好新时代思政课
长江大学《信·荆楚》:用300封红色书信讲好新时代思政课
2025年元旦前夕,一篇题为《跋涉一万余公里!长大学子“唤醒”300余封红色书信》的文章在“荆州发布”上引发广泛关注。这背后,是长江大学《信·荆楚》团队四年来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实践。他们不仅在荆楚大地上寻访到300余封珍贵的红色书信,更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让红色资源真正“活”起来。
从“寻信”到“传信”:创新思政课的长江大学模式
《信·荆楚》项目的诞生,源于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深度思考。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让思政课更有吸引力?如何让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青年学子的成长历程?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项目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寻信-解信-传信”三位一体传播模式。他们深入革命老区,寻访散落在民间的红色书信,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深刻的实践教育。团队成员在跋山涉水中,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这种体验远比书本上的文字更具感染力。
三课堂贯通:让思政课“活”起来
为了最大化发挥红色书信的育人价值,《信·荆楚》项目构建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三课堂贯通的育人模式。
在第一课堂,学校开设了特色思政课程《信·荆楚》,围绕“信、忠、爱、仁、诚、义、孝、廉”八个主题,解读红色书信背后的故事。课程采用专题讲授、情景演绎、现场采访等多种形式,让课堂氛围生动活泼。
第二课堂则通过“宣讲会”“有声书”“听读悟”“研学行”等活动,将思政教育延伸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其中,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
第三课堂则借助新媒体力量,与荆州市融媒体中心合作打造FM微党课,让红色故事通过电波传递到更远的地方。这种“伴随式”学习方式,让思政教育真正实现了“走出教室、行在路上、伴在耳边”。
填补研究空白:打造湖北红色书信研究高地
《信·荆楚》项目不仅在教学模式上创新,在学术研究上也填补了重要空白。目前,全国范围内对红色书信的研究多局限于收录和阅读,缺乏系统性的专题研究。而长江大学团队则聚焦湖北地域特色,深入挖掘湖北籍革命先辈的书信资源,撰写调研报告、出版研究著作,发表系列论文,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红色书信研究体系。
这种研究不仅丰富了红色文化资源库,更为地方精神的凝练提供了重要素材。通过书信解读,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湖北精神”的内涵,这种精神也激励着他们在寻访和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双向奔赴:在实践中共同成长
《信·荆楚》项目最令人瞩目的成果,莫过于实现了个人与集体的双向成长。团队成员在实践中得到了全方位锻炼,核心骨干成员全部入党,多人获评“十佳之星”“十佳大学生”等荣誉称号。团队本身也硕果累累,获得3项国家级奖励和5项省级奖励。
更重要的是,这种成长是全方位的。在“寻信-解信-传信”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增长了知识,更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立德树人”。
启示与展望:为思政课改革提供新思路
《信·荆楚》项目的成功实践,为高校思政课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它证明了思政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而应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过程。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同时,该项目也展示了红色资源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通过系统性研究和多维度传播,可以让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真正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鲜活教材。
在新时代背景下,长江大学《信·荆楚》项目以其创新性和实效性,为高校思政课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它不仅是一堂思政课,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种文化的传承,一条育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