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教你读懂中央集权
孔子孟子教你读懂中央集权
“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论语·季氏》
“天下将定于一。” ——孟子
两千多年前,孔子和孟子的这两句话,道出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源头。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清朝灭亡,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而其背后最重要的思想支柱,正是儒家思想。
儒家“大一统”思想: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石
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孔子进一步提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的主张,强调天下只能有一个最高统治者。孟子则明确表示“天下将定于一”,呼唤统一的政治秩序。
这种“大一统”观念几乎在春秋战国的各派学说中都得到了推崇,尤其是儒家、墨家和法家等,这显然是与当时各地分裂、战乱频仍的局势是分不开的,大家都普遍希望能有一个安定统一的局面。
在“大一统”观念下,只有一个最高的权力中心,而这个最高权力中心又只能掌握在一个人手中,即所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在前面文章曾经提到,欧洲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多伴随着王权的扩张,即国王将原先分散在各级贵族手中的统治权褫夺到自己手中,形成以现代官僚体制为支撑的中央集权政府。而在中国,这个类似的过程早在秦汉之际就已经完成。在大一统观念的支撑下,各地方官员由皇帝派出的专业官僚而非原先的各级贵族担任,即地方统治者是“朝廷命官”而非“封建领主”,每一级地方官的权力来源于皇帝的授权,在该区域内代表皇帝行使权力,地方主官拥有治理该地区的至高权力,这样通过一级级的权力授予和代理,郡县制得以建立和巩固,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府。
儒家思想的改造与利用:中央集权的制度保障
虽然儒家的“大一统”思想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但真正将其付诸实践的是西汉时期的董仲舒。面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求,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
董仲舒还提出了“三纲”理论,完成了从民本到君本的转变。他提出“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方案,其中“屈民而伸君”是与专制王权合作的前提,“屈君而伸天”是试图借用“天”对专制王权加以制约。为了实现第一个环节,董仲舒完成了“三纲”的构建,成功地进行了统治思想宗旨从“亲亲”为主向“尊尊”为主的转换,目的是适应从血缘向地缘,从分封向郡县的社会结构根本变动,以树立君权,强化社会秩序。
在司法领域,儒家思想也逐渐渗透。春秋决狱成为汉朝判案断狱的重要原则,直接引用《春秋》为代表的儒家经典的经义内容,作为审判案件的法律依据。同时,汉朝还确立了秋冬行刑制度,将死刑执行限定在特定季节,体现了儒家天人感应的思想。
儒家思想的现代启示:中央集权与人文关怀的平衡
儒家思想在支撑中央集权的同时,也注入了人文关怀。董仲舒虽然强调“屈民而伸君”,但也提出了“屈君而伸天”的制约机制。这种“父权型权威”治理模式,要求统治者在行使权力时必须考虑民众利益,否则就有丧失天命支持的危险。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中央集权模式,但儒家思想中关于权力与责任、治理与伦理的思考,仍然具有重要启示。如何在集中与民主之间找到平衡,如何让权力真正为人民服务,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儒家思想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它既展现了思想对制度的深远影响,也反映了制度对思想的改造与利用。在当今世界,理解这段历史,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