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养生:从中医角度看气虚调理
秋冬养生:从中医角度看气虚调理
秋冬季节,许多人会感到身体乏力、精神不振,这可能是气虚的表现。中医认为,秋冬季节人体代谢缓慢,是调理气虚的最佳时节。广东地区秋冬气候特点(干燥、湿冷)容易导致身体不适,适合用岭南道地药材进行调理。
气虚的主要表现
气虚是中医学中的一个常见概念,主要指的是人体内的气不足,导致脏腑功能减退、气血生化无力等一系列症状。其主要的表现包括:
- 面色苍白或萎黄:由于气的推动和温煦作用减弱,面部血液循环不良所致。
- 语声低微:说话声音小而弱,缺乏力气支撑。
- 神疲乏力:感到容易疲劳,做事无力,稍作活动即感疲惫不堪。
- 气短懒言:呼吸短促,不愿意多说话或说话时断断续续。
- 食欲不振:对食物的兴趣降低,进食量减少,消化吸收功能下降。
- 腹部坠胀:常感觉腹部有下坠感或者轻微的胀痛。
- 小便频数而清长:尿液颜色淡且量多,夜间尿频更为明显。
- 大便稀溏:排泄物不成形,有时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
- 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头颜色偏淡,边缘可见牙齿压过的痕迹。
- 脉细弱无力:脉搏跳动微弱,难以触及明显的脉象。
中医调理方法
- 中药调理
党参红枣茶:党参、红枣都是补气良药,《本草从新》记载党参能“补中益气,和脾胃”。红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和中缓急等功效,常用于倦怠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心神不宁等症。取党参10克洗净切片,红枣5枚洗净去核,一起放入杯中,冲入沸水,加盖闷泡1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1剂。可以补气健脾,益气解乏。适用于气虚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动则益甚、汗后怕冷、嗜睡等。
黄精枸杞子茶:黄精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中老年人理想的滋补佳品,素有“仙人粮食”之美誉。中医认为,黄精性味甘平,归肺、脾、肾经,作用缓慢,可作久服补养之品,既可补脾补气,又能润肺生津、益肾补精。《本草便读》云:“黄精,味甘如怡,性平质润,为补养脾阴之正品。《神农本草经》记载:黄精能宽中益气,有五脏调良、肌肉充盛、多年不老、颜色鲜明、发白更黑、齿落更生之功效。这些都说明黄精有延年益寿之功,现代医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精确有抗老延寿、降血压和降血脂、血糖的作用,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常服可改善体质。
枸杞子红如胭脂,艳如玛瑙,古人称之为“仙人草”,“西王母杖”,意为天赐之物,受过常用的滋补类中成药,自古以来,枸杞子就是滋补强身的佳品,有延缓衰老功效,所以又名“却老子”,枸杞子味甘,性平,归肝肾二经,有滋补肝肾,强壮筋骨,养血明目,润肺止咳的功效。
黄精10克,枸杞子10克,水煎代茶饮。适用于免疫力低下,反复感冒,体力不够,精力不够,容易疲劳,夜尿频多,腰膝酸软。
- 膏方调理:取红景天、灵芝、茯苓各500克,核桃仁、薏苡仁各250克,蜂蜜适量。先将红景天、灵芝、茯苓、薏苡仁反复浓煎,去掉药渣,取汁,加入蜂蜜徐徐收膏。再将核桃仁研细末兑入拌匀。每日服用2次,每次1勺。可补益气血、滋补肝肾,适用于神疲乏力、头晕头痛、健忘多梦、腰膝酸软的疲劳乏力者。
- 食疗推荐
姜枣茶:取生姜3片(带皮)、红枣6颗、红糖适量、清水1000ml左右。红枣切开去核,然后把所有食材洗净放入养生壶(也可选择紫砂壶、砂锅等器具),煮40分钟,即可饮用。功效:生姜以药食俱佳见称,有开胃健脾、扶正祛寒的功效,红枣也是药食同源的食物,可以起到健脾益胃、养血安神、补中益气的作用。
黄芪蒸童子鸡:补中益气。
人参鸡汤:大补元气。
土豆烧牛肉:健脾益胃。
桂圆大枣党参炖鸡汤:补气血。
- 日常调养
运动调养:气虚体质者,身体较为虚弱,长期坚持正确的运动养生,能有效改善人的体质。运动方面可以选用一些比较柔缓的传统健身功法,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进行锻炼,慢跑、散步也比较适合,不适宜做需要较强耐力的运动,如长跑、足球竞赛运动等。应注意保暖,运动后微微汗出,不要汗出当风,做到“形劳而不倦”。
经络养生:经络保健以健脾益肾、培补元气为原则,平时可按摩或艾灸足三里、气海、关元穴。饭后或睡前摩腹,有利于脾气运化功能的正常发挥。摩擦肾俞,可强壮肾气。
情志养生:气虚体质的人要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不可过度劳力伤神,“劳则气耗”,因此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要适当的放松,做到劳逸结合。
饮食调养:气虚者日常应多吃具有健脾益气功效的食物,如山药、莲子、芡实、粳米、小米、黄豆、白扁豆、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牛肉、鸡肉等。
如果怀疑自己存在气虚症状,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进行辨证施治,以制定个性化的调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