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联合揭示:货车尾气如何危害城市健康?
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联合揭示:货车尾气如何危害城市健康?
近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和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相继发布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柴油货车尾气排放对城市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严重影响。研究显示,柴油货车不仅是城市PM2.5和臭氧污染的主要来源,其排放的尾气还会直接损害呼吸系统,增加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风险。
货车尾气:城市污染的“隐形杀手”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吴烨介绍,柴油货车是中国城市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最新研究数据显示,移动源已成为北京等城市大气PM2.5的第一大来源,占比高达45%。柴油车尾气中含有的短寿命气候污染物黑碳,更是加剧了气候变化。
复旦大学阚海东教授团队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交通型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研究发现,与清洁环境相比,交通污染暴露可引起志愿者血清SP-D与EBC ezrin蛋白显著改变,这些标志物水平的变化与典型交通空气污染物UFP、BC、NO2、CO的暴露显著相关。进一步的代谢组学分析显示,交通型空气污染暴露可能引发炎症、氧化应激与能量代谢紊乱,进而导致呼吸道上皮损伤与通透性增加,最终引发肺功能下降和呼吸系统症状。
国内现状:排放控制水平亟待提升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9绿卡榜:中国柴油货车及生产企业绿色排行榜》显示,柴油货车的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水平普遍欠佳。榜单评估了22家主流柴油货车生产企业及其生产的最大设计总质量在3.5吨以上的牵引车、载货车和自卸车,发现即使是表现较好的企业,在用车氮氧化物控制水平也仅比同类企业高出60%。
从政策层面看,我国已出台多项措施控制柴油货车污染。2018年6月,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对运输结构调整和绿色交通体系建设提出要求。2019年1月,《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进一步细化了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目标和措施。然而,数据显示,现行的柴油车排放标准(GB 3847-2018)氮氧化物限值(限值a)仍需进一步加严。
国际经验:成功案例提供借鉴
面对柴油货车污染问题,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积累了宝贵经验。日本通过强制安装过滤器、征税和限制高排放车辆等措施,成功降低了颗粒物排放。2002-2004年间,东京主要干道的总悬浮颗粒物浓度下降了20%,监测结果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站点比例从0%升至97%。
瑞士则推行最佳可行技术(BAT)原则,强制要求在柴油车上安装壁流式颗粒过滤器(DPF)。瑞士建立了严格的认证和监管体系,对加装DPF的产品进行实验室测试和场地测试,检测合格的继续发给绿色标志。对检测不合格的机械要求退出市场,停止使用;对使用没有绿色标志的使用者,一经查出将处以高额罚款。对擅自改动过滤器产品,如拆除DPF滤芯的,一经发现也将严格处罚。
未来展望:多方合力共治污染
面对柴油货车尾气污染这一严峻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排放标准,加强监管力度,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清洁技术的应用。企业应积极提升产品环保性能,主动布局清洁产品,增强绿色竞争力。公众则应提高环保意识,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共同守护城市蓝天。
正如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区总监付璐所言,控制柴油货车尾气排放不仅能规避政策收紧带来的潜在风险,更能使企业处于前瞻性地位、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是彰显企业社会责任、表达对用户负责的方式之一。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我们有望逐步减轻柴油货车尾气污染,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保护公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