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解读:唐诗中的自然之美
刘宁解读:唐诗中的自然之美
在国家图书馆的一次演讲中,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宁深入探讨了唐诗中的自然精神。她指出,自然精神对唐诗的浸润十分深刻,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令后世无限企慕的艺术境界。
自然精神:唐诗神妙之境的关键
刘宁认为,唐诗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不在于数量的庞大,而在于其艺术上的深刻性和独特的诗性。这种诗性很难学习模仿,正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所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种独特的诗性,很大程度上源于自然精神的浸润。自然精神发端于先秦道家自然哲学,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古人的“自然”观念中,活在相对的状态里,人是很痛苦的,应该超脱这种是非相对,去体会恒常不变的本然之道。
王维:山水胜境的自然之趣
自然精神对唐诗的影响,最典型的体现在王维的山水诗中。王维不仅是杰出的诗人,还是著名的画家,他的诗画作品都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之道的体悟。
刘宁提出,理解山水审美,解读和品味中国古代的山水诗与山水画,有三个关键词:静、远、空。中国的山水诗与山水画,都追求“静”的境界。这个静不是没有一点声音,不是物理上的静,而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
例如王维的《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这首诗描绘一场雨水之后,天清地朗、开阔澄澈。原野之上,极目远望,没有一丝尘垢。其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一句,尤为精彩,河水映照阳光,熠熠生辉,远方青翠的山峰因空气清澈而呈现在诗人的目前。
李白与杜甫:自然描写的浪漫与深情
与王维的静谧不同,李白的自然描写充满浪漫想象。例如他的《折杨柳》:
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
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
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
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
前两句是“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杨柳垂下,在白云绿水间荡漾,枝条随风摇曳,柔美生姿,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接着却一转,写到了玉门关的雪,说这里花儿开得明媚,玉门关前确实冰雪交加,有一个姑娘,在金窗前独自眺望,无限惆怅。
杜甫则善于在自然景物中融入个人情感。他的《绝句二首》之一写道: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一句,用“燃”来写灿烂的红花,又如“花重锦官城”中,用“重”来写雨后之花,真不知道诗人杜甫的脑回路是怎样的,竟然能用到这样的字眼,看见常人所不能见的花和自然。
自然精神的当代启示
刘宁指出,自然精神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艺术,没有它,很难孕育出唐诗这样的诗中神品。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唐诗中的自然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和回归的契机。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体悟。
正如陶渊明在《饮酒》中所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正是唐诗自然精神的精髓所在,也是当代人值得深思的课题。